2021-08-14 14:42
酒店、赛场、新闻中心,这是媒体记者在东京奥运会上所被允许进入三大区域,将这三处串联起来就要靠以媒体班车为主体的赛事媒体交通系统了。由于种种原因,东京奥运会的媒体交通遭到了不少质疑、吐槽。在这里不是为了批评、指责东京奥运会在这方面所存在问题,而是要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今后大型赛事组织者在媒体交通方面提供一些好的建议。
记者每日有大量时间在媒体班车上度过。
媒体交通中心(MTM)是东京奥运会媒体交通的中枢,前往各个酒店和场馆的班车都在此集散。去采访一场比赛,先要从酒店乘车到MTM,再换乘前往比赛场馆的班车。如果还要采访另一场比赛,场馆之间没有车辆通行,需要回到MTM搭乘车辆。有些场馆近在咫尺,也要采取这样的方式。就算只去一个赛场,每日乘坐班车的时间都要消耗3小时以上,在炎热的天气下于车站等车,很消耗体能。去往任何场馆的车辆只从一处发车的方式很不科学,场馆与场馆间可以设置支线,相互间直达通行,不必再回到媒体交通中心换乘。这样做会加大运输的成本,但也将大大提高记者的通勤效率,在奥运会的新闻大战中,时效是至为重要的。
班车经常是满员,甚至超员。
被记者诟病还有媒体交通中心与主新闻中心(MPC)之间的通勤问题。两地之间直线距离只有1公里左右,由于疫情防控,不允许记者步行。组委会安排每10分钟一班车,当记者人数多的时候,一趟班车根本装不下,经常要等候两三趟车。人少坐不满时,也是要等足10分钟才开车。媒体交通中心一定要与主新闻中心相近,最好是步行可及的距离。如果两地间必须要有车辆接驳,就应该不间断地运行往返,保证记者随时穿梭其间,不浪费宝贵的时间。
利用换车的间隙,记者们在班车站席地办公是常态操作。
班车的频次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以记者所在酒店班车点为例,24小时有车,每小时一趟。在早、晚高峰时段,增加到每半小时一趟。这样的频次基本能满足记者的出行需求,各个酒店前往媒体交通中心的班车基本都是这个节奏。从媒体交通中心开往各赛场的班车频次各不相同,分成10分钟一趟,20分钟一趟,半小时一趟,一小时一趟,记者要仔细研究班车表,以免误事。在工作中发现,有些车次接驳时间太短了,经常看到记者下了一辆班车后,然后狂奔去赶下一趟。如果没能赶上,很可能要等上一个小时,让本已疲劳的记者更加辛苦。所以在制定发车时间时还需更细化,要考虑到前一班次堵车、迟到的情况,让转乘时间更宽裕。特别是在夜间回酒店的车辆,在时间把控上要更加人性化。此外,媒体交通中心各站台都是以数字和场馆名来区分的,这个方式并不便捷、醒目。应该以比赛项目来区分,每个站台上标注出场此处班车所去往场馆所进行的项目,让人一目了然。毕竟记者明确的是要采访哪个项目,而不是记住并不熟悉的场馆名称。
出租车是对媒体班车的有效补充,只是东京的出租车车费价格不菲。
除了媒体班车之外,东京奥运会有合作的出租车运营公司,为媒体提供交通服务。这批出租车是清一色的黑色,车身上印有奥运会的标识。在日本打车的费用是很高的,组委会为记者提供了一定数量的乘车券,用来降低出行成本。然而打车并不方便,要靠电话预约,这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时常无人接听。各个赛场很少有等客的空车,还是需要电话预约。没有通行证的出租车又无法抵达场馆附近,要么是长时间等待,要么步行很长距离走出管控范围,总之要费时、费力。建议今后举办赛事时,预约出租车不要使用电话的方式,采用手机应用程序,将效率大大提高。东京奥运会也为媒体提供了公共交通卡,凭卡在奥运期间可以免费乘坐室内的各类公共交通。但由于疫情防控的原因,很少有记者搭乘公共交通,这一方面交通资源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实属无奈。
媒体班车系统是个庞大的体系。
这一次东京奥运会是空场进行的,所以不涉及普通观众的交通问题。即便如此,光是媒体交通系统的运营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总而言之,大型赛事的媒体交通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在建立合理、高效、人性化的媒体班车系统的基础上,出租车及公共交通加以补充补助,形成立体化的体系,为媒体通勤打造畅通无阻的快速路,这是办好赛事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