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8 15:21
北京有一条很特殊的胡同,漫步在这里会感受到浓浓的异国风情,触目所及是哥特式的教堂,红顶的小洋楼,玻璃花窗与形似“凯旋门”的西式门楼……这里经常能看到拍照留影的旅游者和拍婚纱的新人,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这里见证了中国最黑暗屈辱的一段历史。
有一个人从未忘记这个“疮疤”。直到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时,他命令解放军入城时的路线,必须经过东交民巷,不仅要走出气势,还要走出军威,洗刷半个世纪以来的耻辱。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解放军进入东交民巷
1949年2月3日举行盛大的入城式,红旗引导下的威武之师走过前门箭楼,忽然向右拐了个弯,挺进东交民巷。现场百姓顿时雀跃欢呼。在制定解放军入城仪式行进路线时,毛泽东只提了一个简单但是却非常郑重的要求:解放军的入城式路线,必须要经过北平的一条重要道路——东交民巷。
为什么解放军进入北平一定要走这里?为什么北平市民这样欢欣鼓舞?皆因为东交民巷是中国人心中的一根刺,它是近代中国丧权辱国历史的小舞台。
东交民巷的前身有个很接地气的名字,叫做江米巷,据说是护城河边囤米出售的地方;另有一说是,元明营建北京宫室时,多以江米汤灌浆,以求牢固,此地为囤米之所,得名江米巷。到了清代中期,这里是中央各部衙门的所在地。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法国、美国、俄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奥匈帝国、比利时、荷兰、日本等列强相继在东交民巷地区设立使馆、兵营和银行、饭店、医院、教堂……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各国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其中一项就是将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并强调使馆区内各国可派兵驻守,一切事务由各国自行处理,清政府一概不能过问,而且中国人不得在使馆区内居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中之国”。
当年,出入“国中之国”的大门根据标示共有12座(包括兵营大门),有些门还设有碉楼把守,国人不得出入。如今这些“门”与碉楼早已不复存在,老照片里保留下来的这些森严的大门,却成为一段耻辱的历史,永远挥之不去。
当年,就连使馆区街道也改成了外国名字。东交民巷变成Legation Street(使馆街),台基厂街改为Rue Marco Polo(马可波罗路),东交民巷东口改成“大和街”,兵部街改叫“委民微支路”……《辛丑条约》还赋予各国“常留兵队分保使馆”的权力。于是,各国纷纷开始在东交民巷大兴土木,建造兵营。当年美军日常训练的广场就在正阳门城楼下面,而且这里离大清国的国门“大清门”(现毛主席纪念堂所在地)只有百米之距,“眼皮子底下耀武扬威”这句话放在这儿再合适不过了,可见这些列强当时在中国有多嚣张。
而到了1919年5月4日,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北京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集会抗议,会后游行队伍义愤填膺,向东交民巷的各国使馆提交抗议书。东交民巷再次成为了风暴集中点。史料记载,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1928年后各国使馆相继迁往南京,但东交民巷旧址未废。
东交民巷是长在中国人脸上的一个疮,是到了根治的时候了。因此,解放军入城,必须大大方方地从东交民巷走过去,实际上是对民族精神的一种宣扬,也是在宣告当初那段屈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特别指出:“北平入城式是两年半战争的总结;北平解放是全国打出来的,入城式是全部解放军的入城式。”东交民巷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从备受欺凌到独立自主,中国人民展开百余年的不懈抗争。对于亿万中国人民而言,北平的和平解放预示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1950年1月,解放军开进北京东交民巷,北京市军管会正式征用美、法、荷等国设在东交民巷的兵营。“丧失了整整50年的东交民巷真正回到祖国的怀抱。”
这年4月底,当美国前驻北平总领事柯乐博无限怅然地离境回国时,甚至连在中国购买的古玩字画也没能带走,而他身后的中国则从此肃清百年来西方列强留下的耻辱遗迹。
西方官方机构撤出后,新中国去西方化的雷霆之举,很快波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数以千计的外资企业、大中小学、神学院、图书馆和文化团体,短短几年间或冻结,或转让,或关闭。
新中国以决绝的姿态,摒除了百年来西方列强套在中国身上的各种桎梏,百年屈辱,一朝雪洗。
现如今,这条胡同是北京市的文物保护街区。1992年,这里被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制订规划,对东交民巷的历史风貌进行整体保护,警示世人勿忘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