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缓解拥堵,协和医院周边不再“乱糟糟”
北京东城微信公众号 | 作者 庄蕊 张维民

2021-08-19 16:51 语音播报

城事

医院周边交通拥堵是老城区交通治理的难题。近日,东城区在崇雍大街整治过程中,从细节入手优化协和医院东院区(以下简称协和医院)周边交通环境,通过改善慢行通行条件有效缓解交通拥堵。 

发现拥堵“症结”对症“下药”

崇雍大街是老城区贯通南北的交通主干道,协和医院所位于的东单北大街交通流量大,以双向四车道为主,又是通往协和医院门诊、急诊的必经之路,就诊高峰时段经常出现拥堵。

经过多次实地踏勘,东城区相关部门发现拥堵“症结”位于煤渣胡同东口。煤渣胡同连接协和医院东院急诊楼、地下停车场入口以及沿线小区,而其胡同东口则承担着“三大交通”通行任务:东单北大街路西侧南北向的行人通行、东单北大街东西向的行人过街通行以及机动车由北向西进入煤渣胡同的通行。几年前,东城区对煤渣胡同进行过交通改造,重点规划了行车路线,采取“单行、禁停、地下停车场出入口对调”等方式疏导胡同交通。但是由于交通功能叠加,人车混行和拥堵逐渐成为煤渣胡同东口的常态,人车抢道、非机动车和电动车“见缝插针”等情况常常使这里“乱糟糟”。

“协和医院对面是美式别墅建筑群,距今有百年历史,北边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华圣经会旧址,因此拓宽马路等大拆大建的方式不适合这里,于是我们从细节入手,通过拓宽便道和隔离带、调整斑马线位置、设置引导员等方式,引导行人、车辆‘各行其道’,从而缓解交通拥堵。”东城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迁移人行横道 为路口交通减负

煤渣胡同东口原本有一个人行横道,穿行人员主要是协和医院就诊人员和前往路东侧换乘公交的乘客,但是这个人行横道距离公交车站和医院门口都比较远,来往行人需要来回绕大圈,增加了煤渣胡同东口的人行交通流量。同时,人行横道又位于路东侧公交车站的出站方向,来往行人也影响了公交车运行。

记者在现场看到,改造后的人行横道南移了约80米,紧邻协和医院东院区大门出口,并与路东侧的公交车站衔接,大大缩短了原来绕行过街的路程,减少了煤渣胡同东口交通流量及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之间的相互干扰,也避免了公交车出站“车等人”的现象。

同时,东城区还对米市大街公交站台进行了无障碍改造,站台所在的隔离带进行了降坡处理,新建的缘石坡道与便道、新建人行横道衔接,方便患者或行动不便者通行、换乘。

人车轮流放行 增加过街等候空间

“请乘客尽快下车,避免拥堵。”8月17日下午,记者在煤渣胡同东口看到,交通协管员正指挥车辆有序进入协和医院急诊楼和地下停车场,并提醒落客车辆及时离开。在交通协管员的引导下,车辆通行顺畅。

“每天上午7点至10点、下午1点至2点半是就诊高峰时段,这时沿东单北大街由北向西进入煤渣胡同的车流量较大,经常与南北向通行的人流发生冲突。”交通协管员告诉记者,自己的任务是疏导人流和车流,通过轮流放行保障通行安全。

改造前,煤渣胡同东口北侧的便道很窄,行人经常站在机动车道上等候,阻碍了机动车通行。为此,东城区拆除了煤渣胡同东口外路北侧的便道护栏和沿线建筑的占道台阶,局部增宽了便道,保障行人通行顺畅。

拓宽慢行空间 缓解人车聚集

改造前,协和医院门前便道较窄,来往行人与等候就诊的患者、家属、人流交织在一起,而与之相邻的是5.5米宽的辅路,辅路上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混行,拥堵不堪。

记者在现场看到,改造后的便道从4米宽扩展到5米,缓解了来往行人拥堵,降低了人车混行的风险。便道对面的机非隔离带从原来2米宽扩展到3米,增加了人行过街等候区,并在隔离带上规范了非机动车停放区域,原来5.5米宽的辅路压缩至3.5米,功能调整为非机动车道。同时,停车管理人员在东门门前引导非机动车有序通过和停放,共享单车运维人员及时清运淤积车辆,确保医院周边单车秩序井然。

改造效果:路上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二

交通改造后,道路通畅了吗?8月17日下午,记者跟随居民徐女士实地测试了一下。

当天下午1:15分,记者和徐女士乘坐116路从东四路口南上车,除了等候红绿灯的时间,一路基本通畅,两站地后到达协和医院,总共用了10分钟。

徐女士住在东四路口,每隔几个月就要去协和医院看病。徐女士告诉记者,两个月前她在同样的时间乘坐公交车,同样的线路用了整整30分钟。“当时道路特别堵,公交车走走停停,比走路还慢,现在时间节省了三分之二。”徐女士对交通改造效果十分满意。

车站对面就是协和医院,徐女士下车后沿着宽敞的便道走进医院大门。记者看到,煤渣胡同东口人流、车流密集,但没有形成拥堵。禁止机动车通行后的辅路成为非机动车道,自行车川流不息,人们在加宽后的隔离带上存取自行车更加安全。加宽的便道上尽管也停放了一些自行车、电动车,但是码放比较整齐,步行空间仍很宽阔,南北往来的行人通行顺畅。

快讯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