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2 09:20
前面谈过,在疫情这样一个特殊的大背景下,东京没能借助奥运会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平台,在记者扎堆的主新闻中心和国际广播中心以及奥运场馆去传播城市与东道国文化,错过了一个绝好的机会。组织者可能是没有跳出固有思维,又或许是受制于一些规则框架的约束,总而言之令人遗憾。
东京湾上的奥运五环
奥运会有其特有的框架、规则和要求,但这些框架、规则和要求百多年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一直是与时俱进的。简单看,有些运动项目进来了,有些运动项目离开了;复杂些看,从与商业和职业体育水火不容,到现在彼此兼容并包;就说眼前,倡导男女平等的价值观,大力提倡运动项目的年轻化,以及这次将“更团结”与“更高,更快,更强”并列,难道不都是奥运会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为适应新时代和新趋势所做的改变吗?
面对疫情,奥运会也在做出改变,比如防疫政策。但其实无论怎么变,都是形式上的,奥运会和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价值是不会变的。换句话说,变是为了不变。尤其是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正是因为奥运会和奥林匹克运动所追求的不变,才具备了改变当前人类社会的巨大力量。据日本媒体报道,在东京奥运会开幕的7月23日,78%的日本国民反对奥运会的举办,以至于在开幕式现场的墙外,反对人群仍在游行。而在东京奥运会落幕的8月8日,只有32%的日本人仍然坚持认为不应该召开奥运会。56%的日本国民则已经改口,称召开东京奥运会是正确的选择。《朝日新闻》认为,这17天虽然充满了矛盾,但也充满了希望。在新冠疫情之下,东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现了新生代的跃动,也体现了这个世界的多样与和谐。奥运会使疫情下日渐疏离的人与人的关系重新变得紧密而温暖。
人们在街头观看东京奥运会开幕式焰火
人类内心对于荣誉、规则、价值、平等、尊严、爱等等的深层心理需求,通过关注东京奥运会报道,积极参与互动,得到了激发和释放。这在国内媒体关于东京奥运会报道的流量数据上,得到了正向的反馈。以北京日报社此次东京奥运会在视频平台快手开设的3个专属话题为例,200余条视频的总播放量超过了3亿。借助VLOG等形式呈现的记者手记以及赛事直击、赛事评论、东京观察、选手观察、热点解读等短视频多次登上了“奥运榜”前十。北京日报的快手账号在东京奥运会期间的粉丝增长量达到10万。中新社此次东京奥运会报道的一个微博标签“微观奥运”,最初的目标是整个奥运会阅读量6亿左右,但这个目标在奥运会开幕后仅仅四五天就被打破了。
种种事例和数据都说明,奥运会和奥林匹克运动通过改变去努力保护的不变,又深刻地影响和改观了仍处于疫情笼罩下的人类社会。所以面对疫情,我们应该积极地去应对,而不是消极地去逃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去做改变,但改变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系我们长久以来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这就是奥运会让人感受到的改变之力,这就是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提到的“黑暗隧道尽头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