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5 11:19
“5、4、3、2、1!点火!”8月24日晚,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再夺胜利!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七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虽然今年航天发射任务密集,但在身边红色历史、先辈精神的激励下,大家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邓洪勤说。
大凉山谷,该中心西昌发射场的2座钢铁塔架巍然矗立、剑指苍穹。一线奋战的航天工作者说,每天与塔架朝夕相伴,就是最好的初心使命教育。
时光回溯,1983年,该中心首个发射工位——3号发射塔建成。次年4月,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从这里发射升空。此后,它还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实用广播通信卫星、第一颗国际商务卫星“亚洲一号”卫星、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名副其实的“功勋塔”。
在3号塔架旁,坐落着2号塔架。自1990年投入使用以来,它完成了我国第一个捆绑式大推力火箭首飞,为我国载人航天运载能力形成奠定了基础,还先后将风云二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等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成为我国发射数量最多的工位。
与巍巍发射塔架一道见证初心使命的,还有一个个代代相传的红色故事、历史照片和文物。
1966年,我国首次进行“导弹”加“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试验。为了确保试验任务成功,通过优中选优,严格挑选出“七英雄”参加任务。这7个人中,就有后来成为西昌发射场首位01指挥员的佟连捷。
1984年,该中心首次发射加注液氢液氧燃料的长征三号火箭,危险性极大。作为离现场最近的人之一,时任发射阵地指挥员的李联林在发射前给父母、妻子、女儿写了遗书,哪怕付出生命,也要坚决完成组织安排的任务。
1992年,“澳星保卫战”打响,整个发射场被棕黄色的烟雾所笼罩,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就是在这样残酷、艰难的战斗中,西昌航天人纷纷奋勇“逆行”抢险,用智慧、用鲜血、用生命护卫“澳赛特B1”卫星成功发射,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的奇迹……
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在该中心史馆的展示墙上,像这样的“传家宝”,还有很多。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党史学习教育和深化主题教育中,一个个红色“传家宝”,让该中心科技人员深受震撼、备受鼓舞。“当年我们能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屡屡创造中国奇迹,和老一辈航天人的坚定信念密不可分。我们要向先辈学习,坚定航天报国志向,坚定航天强国信念,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讨论中,该中心西昌发测站地面设备站代表的发言,引起了大伙的强烈共鸣。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组建以来,一代代西昌航天人向天图强:从我国首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成功发射到执行空间站建设阶段相关发射任务;从天问探火、嫦娥奔月到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从我国第一枚低温燃料运载火箭首飞到形成新一代运载火箭高密度发射能力……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心从‘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一路走来,培育践行的新时代北斗精神、探月精神、西昌航天精神、海岛创业精神和中心十大优良传统弥足珍贵,都是搞好党史学习教育和深化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董重庆表示,“后续,中心将持续做好这些红色‘传家宝’的传承、弘扬工作,使之转化为全体科技工作者追梦奋斗创奇迹的强大力量。”
图片摄影:郭文彬 郑仲利 马永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