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7 14:22
在首都北京有这样一片区域,古今商业繁华在历史流年中穿梭,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旧城风貌与什刹海交相辉映。这里,就是新街口。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新街口派出所守护的是就是北京最具历史文化的老城区一角。
新街口派出所辖区面积3.16平方公里,西起西直门桥,东至中轴线北延长线,东西狭长南北略窄,是北京唯一一个横跨两个街道(新街口街道、什刹海街道)的公安派出所。因为特殊的管辖地形,群众到派出所办事不方便、民警出警时间长,基层治理也存在难题。
而这些因地理原因造成的不便与难题,竟被一个警务站破解。“综治中心+社区警务站”的创新模式还成为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样板间”。
矛盾纠纷不出社区、出警时间明显缩短、服务群众及时有效,创建新时代枫桥式派出所有了“新街口模式”。
建警务站送服务到居民身边
家住鼓楼西大街的李大爷,是个热心肠儿。社区里哪有乱停乱放问题,谁家又和邻居闹了矛盾,李大爷知道了就会向派出所反映情况。
可每次去派出所,李大爷都有些“纠结”。民警们个个热情负责,可就是这路程有点远。“来一趟就得40分钟,忒折腾。”
新街口派出所副所长胡振环听着李大爷的话,心里过意不去。长期以来,因为派出所管辖的地形原因,住在什刹海地区的居民要来位于新街口的派出所办点事,路上确实要耽搁不少时间,十分不便。
另一方面,派出所的警务工作也受到了地理劣势的拖累。 “北京公安两队一室改革后,市局对派出所出警速度有了新要求。我们的民警真犯难,要到什刹海去出警,路上最少也得十几分钟,赶上早晚高峰半个小时都到不了。”胡振环说。
在公安两队一室改革,警力前置下沉一线的思想推动下,新街口派出所有了个大胆的计划——在什刹海地区建立警务站,引入派出所的部分功能,相当于建个“分所”,填补因地理原因造成的警务触角空缺。
“如果能与街道综治中心结合,打造警务站+综治中心的创新模式,为群众提供集约型服务,岂不是更便利?”在设计之初,新街口派出所便向前一步,主动与什刹海街道对接,希望打造创新的联动模式,共同参与社区基层治理。双方一拍即合。
在街道的大力支持下,警务站选址在文创园,经过半年的建设,2020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
走进鼓楼西大街临街的警务站大厅,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古都老城的风景下,竟蕴藏着最新奇、最前沿的智能警务技术设备。身份证自助申办终端、居住证自助办理机、签注自助一体机……老百姓日常办理量最大的几项户籍业务,在这里都可以24小时自助完成。
“我们通过梳理派出所户籍业务办理情况,将群众办理最多的身份证、居住证、签注等业务引入警务站。”胡振环副所长如数家珍一般地介绍说:“这台身份证自助申办终端是全北京社区警务站内最先投入使用的。有些老百姓不是总觉得身份证上的照片不好看吗?在这儿可以拍到满意的照片为止。”
为了进一步服务百姓,警务站还引入了公安交通车驾管服务,顺带填补了交通支队在什刹海地区服务网点的空白。老百姓不用排大队,随时来随时办,别提多方便了。
一键紧急求助桩破解接处警难题
警务站的一角,一个蓝白相间的一键紧急求助桩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北京,这绝对是独一无二的新鲜事物。
胡振环副所长介绍说,什刹海地区胡同众多相互交织,楼院密集错落有致。建立警务站虽然消除了快速出警的空间制约,但出警无法精准定位的难题却依然存在。
派出所指挥室负责接处警的民警远郝怡对此颇有感触:“很多时候,报警人打来电话,根本说不清自己的位置。经常说的就是‘我在一棵树下’,‘这儿是一个路口’这种让人根本摸不着头脑的定位线索。”
不仅群众说不清位置,民警出警来到什刹海的胡同里也常常像进了迷宫。只有常年在社区的老民警才能对周边环境烂熟于胸。
破解这个难题的关键在于设计一套定位系统。
“在警务站筹划过程中,我们就把这一问题作为警务站要攻关的课题。”胡振环说,他想起假期带孩子去香山游玩时,看见山上用标记了序号的石头做定位。大街上的电线杆也有序号标记,这些方法都可以借鉴。
“这个定位物如果也能报警就好了。”
“最好是能跟派出所直接通话的。”
“要是还能看到现场影像就更方便了解情况。”
在派出所开会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头脑风暴,不断开拓着这个未知的标记物的服务功能。
“最终,我们把自己的需求汇总,找技术研发公司,造出了这个一键紧急求助桩。”胡振环副所长现场给记者演示,轻轻一按求助桩上的白灯按钮,“您好,什刹海社区警务站,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回应立即传来,联通的就是警务站指挥室,求助人可以直接跟民警通话。
在指挥室里,民警通过一台终端可视电话,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求助人是在哪个求助桩处,以及现场实时画面。
求助桩顶端是红色的警灯,一旦按下求助键,求助桩还会发出尖利的报警音。特别是在晚上,警灯闪亮,报警声起,能起到很好的震慑和呼救作用。
今年春节前,首批5个一键紧急求助桩架设试用。胡振环坦言,那时候心里很忐忑,不知道求助桩的效果怎么样,大家能不能接受。头两天没有电话还怀疑是不是线路坏了?
“我在指挥室里时不时就瞥一眼电话,一直盼着它响。”负责接处警的远郝怡笑着回忆当初那份期待。
终于等到有人按了求助键,远郝怡赶忙接起电话。听筒那边传来一个老大爷惊奇的声音:“呦,真有声嘿。你是真人吗?”
“我是真人,是新街口派出所的民警。”远郝怡有些哭笑不得,趁机跟大爷宣传起警务站和求助桩来。
胡振环说,起初一段时间,按求助桩的人大多是出于好奇尝试。但这也说明,求助桩被大家关注到了,也验证了预期的功能。
今年寒假期间,一对外地父母带着孩子来什刹海旅游时,孩子走失。焦急万分的父母刚刚向派出所报了警,谁也没想到的是,走失的孩子竟通过一键紧急求助桩联系上了警务站,很快与父母团聚了。
不久后,又是一个孩子按下了求助键,说自己的爸爸不在家,妈妈洗澡中了煤气。警务站接到报警后,立即出警处置。因为就医及时,孩子的妈妈平安无事。
这两件事让胡振环至今记忆犹新,甚至有些激动。一键呼叫、及时出警、精准定位,求助桩真的发挥作用了!
目前,新街口派出所已经在什刹海地区的学校、幼儿园等16个重点部位设立了一键紧急求助桩,未来还计划在辖区的80余条胡同和十余个重点部位全部安装。
创新综治+警务新模式
接诉即办 未诉先办
从一键紧急求助桩的名字看,并没有局限在“报警”,而是“求助”。这一词之差的背后,是新街口派出所探索的综治中心与警务站联动的基层社区治理新模式。
胡振环副所长告诉记者,对于群众求助,指挥室会进行筛选分流,将非警务类求助第一时间转接至街道全响应中心进行答复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社区民警就甩手不管了。每一件求助在落实过程中,社区民警都要与街道一同处置,真正做到闻警即动、未诉先办。
前不久,因为马路拓宽改造,家住双寺社区的杨大姐家的部分下水管道被新马路盖住了,雨季一来,排水不畅,杨大姐家遭了殃。按惯例,居民院内的管道维修由房管所负责,但街面的管道则由市政部门负责,可杨大姐家的管道正好卡在边上,“一半一半”。而且,如果要修水管,必须先得凿开马路的路面,这就需要交管部门的参与协调疏导……一根“小小”的下水管,竟然牵扯上好几个部门,成了个不折不扣的“大”麻烦。
为了解决问题,杨大姐按下了一键求助桩。
收到求助后,社区民警周子东马上来到了杨大姐家实地走访、了解情况。这位穿警服的社区党组织副书记一“吹哨”,派出所、房管、市政等部门在什刹海警务站齐“报到”。在街道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方协调,终于解决了杨大姐的水管维修问题。
谁知这边维修师傅们正忙着,那边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因为施工扰民,邻里间又产生了纠纷。民警第一时间开展劝解和安抚,把矛盾就地解决。
“这么多求助、很多还不属于警察的职能范围,都要社区民警参与处理,工作量也太大了吧?”记者不禁感慨。
胡振环说,公安系统进行两队一室改革,充实一线警力,党员社区民警不担负派出所其他警务工作,还兼任社区(村)党组织的副书记,就是要真正把警力投入到社区,让社区民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在上级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新街口派出所立足辖区特点,最大限度协调公检法司、房管、交通、城建等多部门代表在什刹海警务站、也是街道的综治中心“驻扎”。以群策群力的方式,实现了群众解决问题的“一门通办”,真正打通接诉即办的“最后一公里”。
老城区邻里纠纷、家庭纠纷多发,警务站还提供平台,打造了一间“海畔调解室”。有西城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法律援助律师长期驻守,为辖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法律服务。
警务站刚建立没多久,家住什刹海地区的一家兄弟姊妹四人因为继承老人房产的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到法院立案打官司。社区民警了解到情况后,将当事人都约到“海畔调解室”。经过调解员和律师耐心细致地调解,当事人达成了调解方案。此后大半年的时间,一家人再没起过争议。
据统计,警务站建立之前,什刹海地区的警情占新街口派出所全部警情的80%。警务站成立之后这近一年的时间,派出所警情直降60%。两个数据一对比,什刹海警务站在社区治安综合治理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
通过新街口派出所协调建立的社区调解员调解、海畔联合调解室调解、综合行政调解“三级调解”机制,什刹海地区的矛盾纠纷做到了“大事不出街道、小事不出社区”。
矛盾纠纷不出社区、出警时间明显缩短、服务群众及时有效,新街口派出所为创建新时代枫桥式派出所,探索出了一套“新街口模式”。对于其他公安派出所而言,地缘优势也许无法复制,硬件设备也要因地制宜,但向前一步、根源化解的思路则是新时期基层警务工作不断开拓创新、却又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