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上电动车非法改装的空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雨馨

2021-08-30 16:24

锐评

据《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规定,到今年10月31日,为期3年的超标电动自行车过渡期将正式结束。届时,不合规电动自行车将不予上路行驶,违者面临罚款。截止日期一天天临近,记者走访时却发现,不少黄牌车车主仍在观望,部分车行依然提供解除限速等服务,或者干脆支招买家线上买件自己动手。

超标电动自行车一直是道路安全的巨大隐患。据报道,通过私装改速控制器,部分电动自行车时速能提升至40公里左右,堪比机动车。速度“快得飞起”的同时,不少车主对交通法规视若无睹,横冲直撞、逆行加塞、强闯红灯,俨然成了“马路杀手”。数据显示,在2019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伤亡人员中,驾驶电动自行车导致的死亡人数达8639人,伤亡人数接近非机动车伤亡人数的70%。失控疾驰的改装车到了不能不管的时候,针对这一病灶,国家于2018年出台新国标明确划出“速度上线”——非机动车最高车速不得超过25km/h,北京也对标新国标出台法规,要求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禁止违规改装车上路,并给临时黄牌车设置了3年过渡期。

底线已经明确,过渡期眼瞅结束,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为何依然“跑冒滴漏”?客观来说,降速“稳一点”,当然也会“慢一点”,一些争分夺秒的外卖骑手、掐点打卡的上班族未免不情不愿,他们是“骑行大户”,也是“改装主力”。加之在传统道路法律责任划分中,机动车往往被认为是强势一方,出现剐蹭事故,也多认定汽车车主担责,这也让不少电动自行车车主对危险骑行存有侥幸心理。面对投机取巧的旺盛需求,不少店家对安全隐患只字不提,“不会出问题,也没人查”等谎言也助长了漠视心理。

规范管理电动自行车,是道路安全建设的重要一环。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新国标为契机,堵上非法改装漏洞,推动电动自行车走出“监管盲区”已是刻不容缓。针对上述乱象,首先要及时查处,铲除新旧更替过程中衍生的隐秘利益空间。目前,本市已开启专项治理行动,截至7月,已立案查处各类电动车违法行为45起,罚款近50万元。在此基础上,尤须继续以“抽查+重罚”狠刹顶风作案,要查车主,也要查车行。执法必严的同时,也要优化便民服务网点,尽可能方便群众一站式购车、登记上牌,并下大力气督促广大车主戴好安全帽。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假以时日,疾驰的飞车才能慢下来。


编辑:雨馨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