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普通话之乡—滦平”标识!最高奖励3万元!
幸福滦平微信公众号

2021-09-02 17:59 语音播报

热点

滦平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节点城市,承担着“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建设重任,这里区位独特、资源富集、生态良好、文化多元,是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和普通话体验区,被誉为“普通话之乡”。为进一步发挥特色优势,挖掘和宣传滦平普通话文化,培育经济发展新业态,助力全域乡村振兴,大赛组委会现面向全社会发起“普通话之乡—滦平”标识设计征集及评选活动。

一、征集项目

“普通话之乡—滦平”标识

二、主办单位

由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滦平)和滦平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三、活动设计

(一)作品征集阶段

1.征集时间

2021年8月28日——2021年9月22日

2.征集对象

对设计感兴趣并具备设计能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征集

3.内容要求

标识设计要集中反映滦平的历史、文化、生态等特色,突出“滦平”“普通话”等元素,能够彰显滦平文旅融合的发展理念,创意新颖、简洁大方、色彩明快、内涵丰富,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视觉冲击力和情感感染力,富于美感和时代感。

4.作品要求

(1)标识要具有强烈的可辩识度,大众认同度高,图案结构便于推广、应用和印刷,适用于在各种载体和环境中运用,并能以不同的比例尺寸清晰显示;标识的主体部分,设计电子版稿件创意可手绘或电脑设计制作,但最终投稿作品为完整的电脑制作成品(软件不限),电子文件为JPG格式或TIF格式,分辨率不小于300dpi,注明标准比例和标准色,文件大小不小于5M。

(2)作品采用后,设计方须提供作品的完整设计方案,包括各种矢量图形源文件和所用到的字体,以方便进行修改完善和印制。

(3)创作者须完整保留原始草稿或原始文件,以便保留入围作品原创凭证。

(4)提交作品时,创作者请同时提交《“普通话之乡—滦平”标识征集作品报名登记表》,注明机构名称或真实姓名、主创者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信息;投稿时请注明“普通话之乡—滦平标识征集及评选”等字样;作品和《“普通话之乡—滦平”标识征集作品报名登记表》,以附件形式上传,并提交作品原始草稿复印件。

5.报送方式

方式一:作者需按要求填写报名登记表格后,连同设计作品发送至电子邮箱lpxpthlogo@163.com

方式二:作者需按要求填写报名登记表格后,连同设计作品一式10份(需彩色打印),寄到滦平普通话之乡标识征集活动组委会办公室。

报送截止时间为2021年9月22日(电子邮件以发送日期为准;邮件以邮戳日期为准)。

6.报送地址

河北省滦平县教育和体育局推普办(收)

邮编:068250

电话:0314—8586444

(二)作品评选阶段

1.评选时间

2021年9月23日—2021年9月27日

2.结果公布时间

2021年9月28日

四、奖项设置

1.此次“普通话之乡—滦平”标识征集将评出一等奖1名,奖金3万元;二等奖3名,奖金各1万元;优秀奖10名,奖金各3000元;入围奖50名,奖金各1000元。

2.获入围奖以上人员凭获奖证书,来滦进行普通话体验活动时享受免除滦平所有景区门票,有效期截止到2025年年底,每次限免3人,不限次数。

3.标识一经确定为“普通话之乡—滦平”的形象标识,其所有权、使用权均归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滦平)和滦平县人民政府专有。

4.为了确保征集作品质量,所设各等奖项可空缺,解释权归主办方。

五、评选办法

成立“普通话之乡—滦平”标识征集评选工作领导小组,活动评委由全国知名专家7~9人组成,坚持“权威性、独特性、影响力”三者相结合的原则和审美标准,组织专家公开、公平、公正进行评选。

六、活动须知

1.应征作品应为应征者本人的原创作品,此前未以任何形式发表,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应征作品不得违反相关法律规定;应征作品或任何用于创作参选作品不得侵犯第三方的知识产权;应征作品不得含有任何涉嫌民族歧视、宗教歧视、有悖于社会道德风尚的内容,否则,产生的法律责任由创作人承担。

2.对本征集活动产生的任何疑义,组委会办公室保留最终解释权。任何与本次征集活动有关的未尽事宜,均由组委会办公室进一步制定相应规定并进行解释。

“普通话之乡—滦平”标识设计征集及评选国际大赛组委会

附件:1.“普通话之乡—滦平”标识征集作品报名登记表;

2. 滦平县情简介;

滦平县情简介

滦平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承德市西南部,这里区位独特、资源富集、文化多元、生态优先,是“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政府确定的民族县和环首都扶贫攻坚重点县,全县总面积2993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人,辖19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

区位独特。滦平毗邻北京,县城直线距北京天安门140公里、首都国际机场120公里、天津塘沽港口214公里、承德避暑山庄65公里,被誉为首都的“北大门”。京承、张承、承赤高速和京通、张唐铁路联通内外,与北京互通城际公交5条,是承德地区首个公交免费县。其中,直达北京望京西的城际公交车18辆,是承德北部县区进京的重要交通枢纽。

生态良好。潮河、滦河两大水系穿境而过,全县平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1.073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0.98%,年Ⅱ级以上天数达255天以上。白草洼国家森林公园拥有华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天然次生白桦林,是距离首都北京最近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负氧离子达4万个/cm3。

文化多元。滦平有着6800年的人类文明,汉代滦平境内置白檀县,由密云(渔阳郡)管辖,元代置宜兴州,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始称滦平。建于明代的世界文化遗产金山岭长城,享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之美誉。红山文化、山戎文化、使辽文化、根祖文化、皇家文化、普通话文化等完美融合。

语言规范。滦平县居民以汉族为主,另有以满族为主的少数民族 30 个,是皇帝从北京到木兰围场秋狝的必经之地,有五条御道、八大行宫,清帝秋狝、避暑都须经过滦平,因此滦平受满族文化和清朝皇家文化影响颇大。由于滦平一带出现过语言断层,没有自身语音的传承,而清朝迁移到本地的大多为京都外迁的王公大臣和八旗军队,很少受北京土语、东北方言和南方官话的影响,一开始就以“北京官话”为通用语言在官民之间进行交流,音准分明。独特的历史渊源形成了滦平一带语音纯正的特点,滦平话成为最接近普通话语言规范的“方言”,滦平人的发音作为制定普通话标准的重要参考,1953年国家语言文字专家组到滦平县进行了语音采集,形成了金沟屯“语音七老”。滦平县被国家语委确定为“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普通话体验区)”、“全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县”,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工作基层联系点”。目前,滦平县确定了“四区一中心”的普通话文化发展框架,正在加速实施“普通话+”战略,加快打造全球普通话传播中心、全国普通话培训基地和标准普通话文化小镇,助力全域乡村振兴。

快讯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