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问药 | 胸闷气短、心跳加快,小心房颤发作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09-02 19:34 语音播报

进入
健康
看更多
+ 订阅

近日,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医师汤日波的门诊中,有一位近期因脑卒中住院治疗好转出院的病人,出院时医生让他去心内科看看,这一看又发现其实患者本身还患有房颤,而此次中风大概率就是房颤导致的。汤日波表示,如果该患者能提早发现房颤并且进行过相关抗凝治疗,他就有可能避免脑卒中的发生。

那么到底什么是房颤呢?汤日波表示,房颤是一个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房颤发作时,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心律快而不规则,这个时候病人会有心跳加快、心慌、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

根据《中国心房颤动防治现状蓝皮书2018》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房颤总人数达1000万以上。然而不少患者对房颤的认知度较低,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这也是一种心脏疾病,从而造成疾病的规范治疗率也较低。

“房颤的高危人群主要就是老年人,高龄是房颤的主要危险因素。80岁以上人群当中房颤患病率在10%左右,年龄越大房颤比例越高。此外一些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都会增加房颤的风险,因此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果有相关心悸症状也应该进行相关心电图筛查。”汤日波表示。

对于那些没有症状的房颤患者,汤日波也特别提醒,症状不明显不代表疾病风险不存在,血栓风险依然是存在的。因为心脏有个特殊的结构叫做左心耳,它是一个盲端,里面有很多梳状肌,正常心律下心耳是规律的收缩,这样能够把血液有效泵出,房颤的时候心耳失去规律、有效收缩,血液就会在左心耳中产生淤积和涡流,因此心房血栓产生的风险也会增加。如果血栓脱落就随着动脉系统产生系统性栓塞,血栓堵塞在脑血管中就引起脑卒中。因此不要等到已经出现严重并发症才后悔莫及。

目前针对房颤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汤日波介绍道,抗凝是房颤的基础治疗,脑卒中的高危患者需要考虑抗凝治疗。除此之外,还包括控制心室率和节律控制。控制心室率是通过药物使心率变得慢一点,这样可以改善房颤症状,但血栓风险依然存在。节律控制是将患者积极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改善预后。射频消融手术是节律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相对于抗心律失常药,射频消融手术维持窦性心律成功率更高,也可显著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房颤是多因素导致的疾病,不太可能通过改善某一项因素就把房颤治好。而这些因素中,有些是可逆,有些是不可逆的。对于广大老百姓而言,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控制体重、少饮酒,此外,积极治疗一些基础疾病,如控制好血压血糖,对于改善心血管功能同样至关重要。”汤日波最后表示。

求医问药

编辑:杨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