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8 19:37
9月7日,仲量联行针对超过200个中国城市的办公楼市场进行了深度调研,并发布《2021中国办公楼市场白皮书》,梳理总结了市场阶段性特征和趋势动向。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研究部总监黄志辉表示:“希望通过对中国办公楼市场的发展历程、租赁成本和需求盈缺的全景描绘,让企业、投资者等更清楚了解此市场蕴含的巨大潜能和面临的风险挑战,为业界提供有效的商业决策和全局统筹参考。”
京沪租金高居世界前列
通过对全国所有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及超过70%的地级市的宏观经济和商业地产数据进行整合梳理,仲量联行发现,中国各级城市的办公楼市场发展差异巨大,头部城市已跻身全球领先地位,而“长尾”区间则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目前仅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处于成熟期,70%的中国内地城市仍处于起步期。
在租金和体量方面,中国内地仅有北上广深等4座一线城市的甲乙级办公楼市场规模超过1000万平方米;与一线城市租金高于5元/平方米/天相比,超过30%的城市办公楼日均租金低于1元/平方米。
通过整合租金、体量、出租率、第三产业增加值等数据指标,仲量联行首创编制了城市办公租赁成本指数,为各城市办公楼市场的租赁活跃度和租金承付水平提供参考借鉴。
办公需求向头部城市聚集
通过选取2005-2020年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白皮书发现中国内地GDP排名前30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一亿元人民币,会推动优质办公楼市场需求增加547平方米。
基于此分析,仲量联行测算出了各城市办公楼市场的理论需求上限。经济总量排名前10城市的潜在需求总量超过其他200多座城市的需求潜力总和,办公楼市场需求向头部城市聚集的特征凸显。
研究表明,中国经济总量前50大城市已建成办公楼的总体量,距离潜在需求上限仍有超过6000万平方米的差距。但也已有17个城市的办公楼处于“供应过剩”状态,未来进一步开发的空间已经较为有限,盲目建设、粗放开发很有可能触发供应过剩风险。
下沉市场扩张势头明显
“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大量企业着眼于庞大的中国国内市场,迫切希望在三四线城市谋篇布局。据仲量联行统计,过去两年,全国前十大头部TMT企业的新扩租面积合计超过150万平方米;从城市层面看,至少有80家全国性企业已经在100多座城市设立了办公地点或者在短期内有租赁计划。
仲量联行华东区董事总经理兼中国区商业地产部负责人张静表示:“随着中国企业在‘下沉市场’扩张速度的加快,规模相对有限的城市聚合在一起,却催生出巨大的需求体量,构成未来的增长极。借助这份白皮书及近期仲量联行发布的中国首个覆盖200多个城市的办公楼市场信息数据产品——‘JLL睿见数据’,我们希望通过不断丰富的数据洞察和不断扩大的业务覆盖,能够携手行业各方共同促进商业地产行业的发展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