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党史中的清廉故事丨沈雁冰:为党工作是一生的坚持
清风北京

2021-10-06 10:46

清风北京

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后圆恩寺胡同里,有座两进四合院,灰白的矮墙中嵌着油漆斑驳的朱红大门。1974年至1981年,沈雁冰在这里度过了6年多的晚年时光。

沈雁冰,1896年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一个书香世家,笔名茅盾。1913年,沈雁冰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译工作,一边从事文学创作,一边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

沈雁冰是中国共产党最早一批党员。1920年,沈雁冰到商务印书馆工作后,任《小说月报》主编,每天来往信件很多,他利用这一点作掩护,为党中央做通讯联络工作。

当时,外地党员到上海找党中央汇报工作,都先找沈雁冰。对上暗号后,沈雁冰一边向党中央汇报,一边让来人在旅馆等候,外地寄给中央的信件都寄给他。那时,上海商务印书馆常接到“沈雁冰先生转钟英小姐玉展”的信件。钟英就是中央,共产党党中央的意思,后面加了一个小姐,这给别人一看,说沈雁冰都结了婚了。

一天,沈雁冰的同事郑振铎按耐不住好奇心,悄悄拆开一封沈雁冰转钟英小姐的信,想破解这个“钟英”小姐之谜。拆开一看,吓了一跳,原来是一封共产党福州地方委员会给中央的报告。郑振铎与沈雁冰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虽然窥破内情但依然替他保守秘密。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在上海实行白色恐怖,封闭了上海总工会等革命组织,并疯狂追捕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当时正在汉口任《民国日报》主编的沈雁冰听到这些十分愤怒,而这时又传来长沙“马日事变”的消息,他怒不可遏,连续撰写社论,“马日事变”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沈雁冰因此被国民党政府列入追捕名单,他按照党组织安排离开武汉,辗转多地回到上海家中。在上海期间,他虽苦闷彷徨,但仍拿起笔为党的事业继续奋斗,创作了以大革命时期为背景的第一部小说《幻灭》,第一次使用“茅盾”这个笔名。1928年他离开上海流亡日本,创作了寄托着对革命前途信念不灭的长篇小说《虹》。此时,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沈雁冰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1940年沈雁冰到延安后,向中央正式提出,希望恢复党籍。中央经慎重研究,因为沈雁冰当时是无党派知名人士。他用这个身份从事革命文化工作,可能比党员的身份更有利。所以中央给他的答复就是留在党外,对党的利益更有利,沈雁冰服从了中央决定。后来他离开延安到重庆,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从事统战工作。

此后,沈雁冰一直以党外人士身份从事红色文艺宣传及文艺界的统战工作。解放后,沈雁冰打算安心从事写作,但毛泽东主席征求他的意见,想让他担任文化部的领导工作。沈雁冰考虑到革命工作需要,听从了党的安排,出任首任文化部部长。

1981年,沈雁冰病危之际,他写信给中央,申请光荣归队。中央收到沈雁冰这封信的第四天,决定恢复他的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

刻骨镂心,生死以之。60年的奉献,得到了明证。沈雁冰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奋斗,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追求。


编辑:应晓燕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