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2 15:29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推出百集微纪录片《信物百年》,以“红色信物”为切入点,由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100家国有企业党委(党组)负责人介绍企业的传家宝,以小见大,以物证史,揭开企业澎湃发展历程背后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见人、见物、见精神,讲述信物故事,传承红色信仰,坚定理想信念。
今天,为您分享《信物百年》第45集《红军“借谷证”》,信物讲述人中储粮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邓亦武,从一张“借谷证”开始,讲述中储粮人努力管好大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的故事。
1934年10月上旬
长征部队开拔在即
中央苏区粮食人民委员部
部长陈潭秋接到紧急指示
迅速为长征部队准备五到七天的粮食
苏区本就缺粮,当地运输条件又差
而这次需要筹集的粮食多达几十万斤
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最终如期解决
究竟是靠什么完成的呢?
以红色政权的信誉做担保的借谷证
信物讲述人,中储粮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邓亦武介绍,这套为红军筹集粮食的票证名为借谷票,又称借谷证。借谷证最早由中央苏区印发于1933年3月份,是我党发行的第一套“粮票”。在土地革命时期,借谷证有效解决了红军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为发展巩固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此后,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壮大。全盛时期,仅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就多达十万人。这时,粮食供给成为了苏区政府需要解决的难题。
然而,1932年,中央苏区的部分地方发生了粮荒,无良奸商乘机囤积粮食、哄抬物价。另一方面,国民政府不断对苏区实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这导致红军的粮食供应更加紧张。
1933年的春天,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苏区政府一方面向群众借用谷物,并以借谷证为凭证,承诺一定会如数奉还。
另一方面,为了鼓励农民生产并建立粮食储备体系,苏区政府还规定:新谷上市后,将以高出市场三分之一的价格收购谷物;等到青黄不接之际,再将其按市场价格的95%卖给农民。
以红色政权的信誉做担保的借谷证,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了。
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副主任洪荣昌介绍:“这个是在红军打仗、运动期间,向群众借谷的一种凭据。拿着这张凭据,你就可以在老百姓家里借粮,也可以向政府机关的仓库借粮,解决红军的吃饭问题。”
这些保存至今的借谷证,虽然种类不同,但是都印着清晰的借谷斤额和落款信息。
信物讲述人,中储粮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邓亦武说,这张印发于1933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军临时借谷证》面额为五十斤,落款为主席毛泽东、财政人民委员部部长林伯渠。
而这张印发于1934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借谷票》面额为一百斤,落款为粮食人民委员陈潭秋。
大大的“注销”二字代表红军已经把所借的谷物归还了,它彰显着中国共产党言出必行、有诺必践的为民情怀,也见证着苏区人民与红军始终鱼水同心、同甘共苦的革命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借谷证的落款信息也在变化,这一张张的票证是党在革命时期领导粮食工作的珍贵记录。
1934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粮食人民委员部成立。它是我党第一个主管粮食工作的机构,被誉为革命战争的“粮草官”。
当时,粮食人民委员部的首任部长陈潭秋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方案,使借谷证得以顺利发行、规范运转、精准结算。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中央苏区先后三次向群众借谷共100余万石,不仅缓解了军粮紧缺的局面,还为红军战略转移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红军长征后,尚未兑现的借谷证就留在了苏区老百姓的手中。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继续履行红军当年的承诺,作出规定,凡持有借谷证的群众,可以按时价兑换粮食或者现金。之后几十年,群众手中的借谷证,陆续得到了超出借谷斤额甚至是十倍以上的兑换。
管好大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
借谷证是我党在特殊时期采取的粮食临时调控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国家逐步建立起了粮食储备制度。
2000年5月,中储粮总公司正式成立,专门负责中央储备粮的经营管理。发展至今,中储粮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农产品储备集团。
如今,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70公斤以上,约是建国之初的2.3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五分之一,真正做到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信物讲述人,中储粮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邓亦武讲述到,虽然历经八十余载,但是这些票证上的红色印章依然鲜红如初,见证着曾经的峥嵘岁月,生动诠释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如今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解决14亿中国人民吃饭问题的伟大奇迹,并在“吃得上”“吃得饱”的基础上正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更高目标迈进。自成立起,中储粮集团公司始终担负着管好大国粮仓、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已经成为粮食安全“压舱石”、服务调控“主力军”。我们将不忘初心使命,为管好大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作出新的贡献。
▲中储粮集团公司在全国布局980多家直属库和分库,覆盖全国90%的地级城市和13个粮食主产区95%的县,总仓容、罐容超过1亿吨,占全社会仓容的五分之一。储备品种涵盖小麦、稻谷、玉米、大豆、食用油和棉花,是国内最大的农产品储备集团。
▲中储粮全系统以绿色储粮为主的技术应用覆盖率达到98%,中央储备粮账实相符,质量达标率、宜存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夯实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中储粮集团公司自2005年起承担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执行主体职责,至今已累计组织收购政策性粮食10亿吨,带动种粮农民增收2000亿元以上,有效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中储粮集团“智能化粮库”建设,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深度改造传统粮库,实现对中央储备粮动态出入库和静态储存全过程在线监测。目前中储粮智能化粮库建设已覆盖全国900多个直属库和分库,织就了一张粮食仓储行业最大的物联网。
▲面对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储粮积极承担应急保供任务。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储粮系统快速响应党中央号令,全力投入保供稳市,全年累计销售中央事权粮油1.44亿吨,同比增加了一倍多。在疫情防控形势最为严峻的1月下旬至4月,平均每天销售粮食占国内消费量的10%,有力保障市场供应,做到关键时刻靠得住、可信赖。
百年信物,薪火相传
中储粮集团公司
将始终胸怀国之大者
为端牢中国人的饭碗
维护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
书写新篇章!
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