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预付卡“卡”住!用法律为预付卡上一道保险
北京晚报 | 记者 贾亮

2021-09-23 16:36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今后,“说不清谁来管”的预付卡,将有人管了。9月23日召开的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对《北京市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草案)》进行二审。为进一步提升单用途预付卡治理水平,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应在现有政府职责分工基础上,制定兜底性条款,夯实政府部门监管职责。二审稿提出,行业主管部门不明确的单用途预付卡,由市人民政府指定相关部门负责监督管理。条例的修改还明确规定消费者退卡退费的适用情形。消费者自购买单用途预付卡之日起7日内未兑付商品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发卡单位退卡,发卡单位应当一次性全额退回预收资金。

健身房、理发店、美容店、课外培训……各家都推出自己的预付卡,但很长时间以来,预付卡领域乱象重重、矛盾多多。据统计,2020年全市单用途预付卡消费投诉共17万件,其中,教育培训领域12万件(职业技能培训7.7万件、课外辅导2.7万件),投诉量是2019年的10倍;体育健身、美容美发等行业5万件,投诉量是2019年的6倍。发卡行为不规范,动辄卷钱跑路等行为,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制约本行业健康发展。以地方立法方式解决单用途预付卡领域突出问题,非常必要。

“我办的卡,哪个部门都说管不了,怎么办?”单用途预付式消费领域涉及行业众多,存在多头多向监管和监管“真空”“灰色”地带问题。没有明确责任的多头管理,给一些人留下了“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执法纠结,使得各家都貌似能管却又不想也不敢多管,最终造成了“九龙治水”的管理困境,甚至有些领域直接沦为监管无人区。

明确预付卡管理部门,厘清各部门之间的责任,抓住了预付卡乱象频仍的关键。不会不管,更不会没人管,这一举措释放出的信号,对预付卡发放主体产生的震慑,远比罚款多少更强烈;给消费者带来的安心,也远比预付卡发放主体的发誓承诺、书面合同更踏实。一条“消费者向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或者执法部门投诉的,有关部门应当自收到投诉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予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消费者”,就让很多市民找到了“接诉即办”的熟悉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二审稿赋予了监管主体更多执法权,形成了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链条。比如,不仅要求行业主管部门加强普法宣传,运用多种方式向消费者宣传注意事项,提示单用途预付卡兑付风险,还规定行业主管部门有权进入发卡单位的经营场所,了解有关情况,要求发卡单位就有关问题作出说明,要求发卡单位提供有关证照、合同、凭证、交易记录等资料,责令发卡单位停止违法行为,履行法定义务等。在对违规违法单位查处后,行业主管部门和执法部门还会将发卡单位的行政处罚等信息,共享到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以利于有关部门根据本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规定,对发卡单位采取进一步的惩戒措施。

有人管,管得住,不让办卡者自认倒霉,而让违规者付出代价,小小的预付卡才不至于成为卡在用户喉咙里的一根刺,沦为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一道关卡。


编辑:贾亮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