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论坛聚焦“碳中和”,听院士怎么说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1-09-27 09:13 语音播报

热点

“碳中和”是2021中关村论坛的重要主题之一。在26日上午举行的平行论坛“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上,专家学者围绕碳中和科技创新路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

丁仲礼

中科院院士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碳中和’对中国来说是经济社会的系统性转型。这个过程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行政力量和资本力量,一定要依靠技术的力量,要‘技术为王,一定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这个就是以后我们科技界的重大的任务。”

杜祥琬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我想是完全可能的。这是保障我们国家电力安全、能源安全,特别是未来能源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

谢克昌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

“科技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这就要求要对不同能源,从其整个链条出发、各个环节着手进行技术的优化、革新,甚至是颠覆。在这个过程中也一定要警惕有可能发生的风险,如急功冒进的碳减排操作引发的经济刚性的破坏等。”

刘中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所长

“各地限电说明我们对整个系统驾驭能力不够,需要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不在乎能源革命不革命,但能源革命离不开人工智能。”

汤广福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

“电力能源清洁化、电力系统柔性化、电力系统数字化、电力系统电力电子化,这四化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内在发展规律,是本质的推动力。”

于贵瑞

中科院院士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的陆地和海洋在碳汇当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未来还有潜力。对于生态环境建设和固碳任务,要给予高度重视,要有政策的投入、科技的保证,还要有广大14亿人民的共同参与。”

直击中关村论坛

编辑:高珊珊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