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青年讲述在华创新故事,合作让创新造福社会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奇茹

2021-09-27 20:37 语音播报

城事

在中国长大的埃及创业者,俄罗斯在线旅游公司创始人、俄罗斯著名科技园区代表、在中国打拼的数字化营销企业印度负责人……在2021中关村论坛上合国家平行论坛上,一群海外面孔的创新创业者成了舞台上的主角。他们在中国创新创业的经历,成了中国开放创新合作、融入全球创新体系的生动阐释。

“我们把自己比作俄罗斯的中关村”,在舞台上亮相做自我介绍时,斯科尔科沃基金会中国常驻代表柯煜靖说。他来自俄罗斯著名的创新中心斯科尔科沃,他和同事主要的工作目标是为俄罗斯企业和中国的市场之间搭建平台和桥梁。

这已经是柯煜靖连续四年参加中关村论坛,“与老朋友相聚或是认识新朋友,获得新的知识或者寻找合作机会”,抱着这样的目标,他每年的中关村论坛之旅都收获满满。由于工作需要,他们经常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多个中国活跃的创新城市穿梭出差,但他们将在中国唯一的办事处设在了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中关村创业大街。

已经在中国工作多年的柯煜靖对于两国的创新合作感触颇深。他举例道,俄罗斯在某个领域硬件设备使用的服务器有一半以上都来自中国公司。反过来,俄罗斯创造的一种网络服务器引擎已经占据全球三成的市场份额,因此,在中国人们每次点击一个网页,该网站有30%的可能性是建立在俄罗斯研发的网络服务器上。

“中国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增长十分惊人。”来自印度的尼尔·柯塔里说。在他眼中,当前,每个国家都已经意识到了数字化、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中国在这个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埃及人沙利夫的父辈多年前就开始在中国创业,父亲的成功经历,激励他捡起了创业的“接力棒”。“我们初创企业只有三个人,几个朋友一起创立了公司。刚开始真的毫无头绪,但逐渐发现,我们需要的所有资源中国都有。”尽管疫情影响了全球经济,他们仍然在疫情期间坚定选择了开始创业。

“经济全球化时代,开放创新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互惠互利、成果共享是应对疫情冲击、促进经济复苏与稳步发展的良方,国际分工、协同合作是人类知识创造、技术创新最有效的方式。”海淀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李俊杰在论坛上说。

李俊杰介绍,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上合国家产业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一些成员国航空、航天、核能等领域技术位于世界领先水平,有强大的转化需求;从市场开拓的角度看,上合国家之间相互的“引进来”“走出去”都能为彼此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从人才交流的角度看,青年人才的深入互动合作,将碰撞出更多未来创新的火花。

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诺罗夫·弗拉基米尔·伊马莫维奇也通过线上传达了他对进一步国际创新合作的期盼:“历史经验证明,只有通过交流与合作,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才能真正造福于我们的社会。希望通过此次论坛交流,优秀的创新领袖、科学家及企业家们能够碰撞激发出新的想法,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有益贡献”。

为促进上合组织国家区域经济合作,激发青年创新创业引领未来发展,2021中关村论坛举办了首届上合国家平行论坛。活动以“共谋开放创新,共举青年合作”为主旨,由上合组织秘书处、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主办,上合国家青年平台和中关村创业大街联合承办。


编辑:蔡文清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