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2 14:45
胡同
胡同,是北京老百姓世代生活的地方,曾安下多少家园,能记取几多乡愁。习近平总书记说:“北京的传统文化特色在哪里?就是胡同。如果北京的胡同都消失了,都变成高楼大厦了,还怎么记得住乡愁?我们搞现代化建设,既要把这个文化底蕴保留下来,又要让胡同居民过上现代生活,要把二者结合好。”
东城区作为老北京四九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辖区内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胡同和四合院众多。2021年初,东城区东四南、北大街综合提升主体工程完工。在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秉承“保护性修建、恢复性修缮”理念,以20世纪60年代、90年代的老照片为参照,采用86万块老砖、18.2万块旧瓦,通过干摆、丝缝、淌白等各种砖墙勾缝工艺,加上“黑红净”、“铁红”等多种院门配色及门板楹联等一揽子方案,实现街道立面、建筑外墙、商铺橱窗、院落内里的“修旧如旧”。今天,这条历史文化老街不仅保存着“北古南新、多元并存”的肌理,还重现了“文风京韵、大市银街”的风貌,还原了老北京的独特韵味。
北京东城域内的玉河,始建于1293年,曾是元大都的漕运通道。自明清之后,玉河水量逐渐减少,20世纪从地图上消失。近年来,随着对玉河及周边胡同进行整治修复,昔日玉河水穿街巷的美景重现京城,周边胡同居民也迎来了新生活。图为玉河景观。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王洋/摄
在纵横交错的胡同深处,如何进一步丰富胡同的文化内涵?如何建设、运营让周边群众受益的公共文化设施?如何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东城区调研时指出,一定要把胡同的公共设施利用好,把胡同的公共服务搞上去,把文化内涵丰富起来,这样“我们的胡同就活了,就能让老百姓感受到胡同是个宝”。
为此,东城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积极利用各类腾退空间、引入社会资源,形成了包括美后肆时、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史家胡同博物馆、更读书社等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中国美术馆以北、古朴幽雅的美术馆后街中,白色时尚的“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中心”标识颇为亮眼。美后肆时,寓意“四季更新,四时更迭,美好永不间断”。朱漆大门内,两进四合院古色古香,青砖灰瓦的中式建筑由回廊相连,雕梁画栋,京味十足。这里地上一层、地下三层,面积达5400平方米,每天早9点至晚9点开放,无特殊情况365天不打烊。自2020年9月开放至2021年8月31日,这座老城区最大的市民活动空间交出了亮眼成绩单——1861场活动接连不断,惠及12万多人次。
美后肆时充裕又精致的文化供给背后,是东城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上的全面创新。美后肆时位于景山街道,原是地铁8号线盾构工程用地,2019年工程腾退后,被改造为街道级的大型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在运营方面,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力量运营的专业化管理模式,让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精准化、多元化,市民们在四合院里开启了文化新生活。
“南阳·共享际”位于南阳胡同6号,由老旧排练厅改造而成。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欣赏精彩绝妙的戏剧,还可以了解戏剧背后的生产过程,近距离亲近各种文化艺术。“南阳·共享际”负责人贾晓萌介绍,除了戏剧表演,南阳剧场还可以承办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从2019年10月试运营以来,举办了公益摄影展、读书分享会、戏剧大师讲堂等活动,“未来我们会努力开发剧场的各种艺术形态,为胡同居民提供更多近距离接触文化艺术的机会”。
东城区着力打造“十分钟文化圈”,让居民不出胡同就能享受内容丰富、形态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图为在东城区左安门角楼图书馆,居民正在阅读。 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闫文/摄
如今的东城,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2.1平方米,万人拥有实体书店2.06个,设施指标均列北京市第一。“十分钟文化圈”让居民不出胡同就能享受内容丰富、形态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
用文化服务群众,用文化滋养生活,让文化成为解锁基层社会治理的密码。
漫步在东四街道的三至八条胡同,人们很难不为这样的景致着迷。安静整洁的老胡同里,影壁墙、廊架下、墙根处,姹紫嫣红的鲜花、爬蔓的葫芦、自搭的小绿景观……
“这些都是老街坊们自发建的。”东四街道二条社区“小巷管家”金大钧介绍。二条社区是典型的老旧平房区,多年前,社区居民烧煤取暖,在院里搭建了煤棚存储蜂窝煤。平房区煤改电之后,煤棚没了用处,杂物堆积,不仅让老北京的韵味蒙了尘,居民的抱怨也不少。
2016年初,一场“东四街道社区参与历史文化街区发展展望未来研讨会”,吸引了街道干部、社区工作者、居民代表以及物业公司人员约100人参与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提出各类问题41条,反映最集中的就是胡同环境卫生脏乱差、大件废弃物清而不绝等问题。
针对问题,街道工委经反复研究后制定了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进行卫生大扫除的方案。5年多来,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周末卫生大扫除”活动成了凝聚居民力量的重要平台。在老胡同的环境保护提升过程中,居民们自发成立“胡同花友汇”,以花为媒,调动了居民参与环境整治、还原公共文化空间的积极性。
“门前的空地变成了小花园,老街坊们内心有种自豪感,让大家都看看我们老北京的胡同有多美!”周边居民说,“改造的是环境,获得的是民心,保留的是传统,传承的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