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一策”微整治,年底东城50个“美丽院落”将集中绽放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瑶 邓伟

2021-10-13 12:02 语音播报

城事

继去年东城首批44个风貌古朴、环境宜居的“美丽院落”亮相后,今年7月起,东城区第二批50个老院落启动“微整治”,围绕拆除私搭乱建、完善便民设施、保护院内古建等方面,“一院一策”改造提升,让老院子再现京韵京味,让胡同居民住得安心舒适。目前,部分院落基础工程已经完工,今年年底前,50个“美丽院落”将集中绽放。

居民提需求逐一细化

秋色正好,走进景阳胡同5号院,两位工人正在拿着镐头、铁锹平整花池,地上古朴的灰色地砖铺设一新。转一圈,院子较完整地保留着老四合院的特色,大门前的如意踏跺、房屋上的过垄脊、合瓦屋面等很是古朴。然而,院落瓦面老旧残破、杂物随意堆放、更有私搭乱建的杂物间等挤占着便道,破坏了老院子的原有风貌。

“路面坑坑洼洼行走不便”“排水不好、雨天总有积水”“杂物随意堆放、没有储物柜”“花池杂乱、不美观”“墙面破碎、电线杂乱不安全”......前期调查中,居民们一股脑儿提出了五大改造需求,来自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勘察设计院设计师隋倩婧逐一研究,与街道、居民讨论交流,拿出细化方案。

要想院落焕新,得先拆除私搭乱建。改造前期,街道与居民多次协商,最终拆除了杂物间。随后,针对居民需求一一细化落实:前后院均铺设了灰色透水砖、地下管线,避免产生积水;在住户门口,增加7组防腐木材质的储物柜用于存放日常物品;添设不锈钢材质的伸缩晾衣架,方便居民晾晒衣物;全面梳理杂乱无章的架空线,在屋檐下靠墙安装线缆,消除安全隐患等。

68岁的孙振兴,在这个院落里住了40多年,改造工程过半,他充满期待。“这院儿得有百余年历史了,原本的肌理都在,我期待着这次改造能让它焕发生机。”

去除险树让住户平安出行

在院落改造中,东四九条47号院居民关注最集中的问题是安全出行问题。在这个220平方米的院子里,近80%地面破损,院内还有两棵香椿树越长越大,树根沿着土地延展,不仅把原来地面上的砖顶得翻了起来,还堵住了下水。老住户马树华说,“这两棵树既是‘老朋友’也是‘老冤家’。1989年我们亲手栽下它,它陪伴我们成长,但如今却成为我们出行的最大隐患。”

为了消除住户们的“心病”,东四街道聘请专业设计单位对院落地形图、地下管线等进行全面测绘。同时,与产权单位合力,报批相关手续并伐除院内1棵险树,设计单位对遗留树根周边做了混凝土加固,并对树根拱起位置做阶梯式处理,彻底消除了房屋安全隐患。

之后,街道与设计师团队多次研究设计方案,从安全性、实用性、耐久性三个角度出发,最终采用仿古青砖、石材、鹅卵石等多种耐磨、防风化的铺装材料,既美观、又实用。“不用再怕被绊倒,终于可以放心走路了!”马树华说。

古法修缮保护建筑原真性

在正在改造的院落中,不少是具有保护价值的老院子。前门街道南芦草园胡同12号院就是东城区挂牌保护院落,具有民国时期建筑风格,推开宅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棵老椿树和环抱一圈的房屋,门头、倒挂楣子、影壁、檐口、彩绘、院门等建制都有。

改造前期,前门街道特别邀请了古建专家实地走访,对院落内的重点建筑部位进行研究及改造指导。在专家指导下,设计师郭垚和同事们决定坚持以保护为主、“修留并重”。“我们对残损缺失部位按原样式、原做法修缮,同时严格控制修缮范围,保留建筑的历史原真性,避免全部用新的覆盖老的。”郭垚说。

修缮中,针对不同的建筑部位,分别采取了古法进行原貌恢复。例如,房檐下的原有彩绘以黑色为底、以竹瓶花草等比较素雅的花纹图案为主,此次修复严格参照原有图案和颜色,描绘见新;院内大门打磨旧面层,按照原来的颜色重新上漆,延续“黑红净”风格,并保留原有的字样等。

围绕墙体青砖,设计团队还经过一番争议和“自我否定”。依次否定了破坏老砖古韵的“刷清漆”和“刷稀桐油”,保护墙面原真性。

“自今年7月陆续开工后,部分院落墙面整修、地下排水等基础工程已完成,目前进行绿化提升、设施建设,预计本月底建成一批,50个‘美丽院落’将于年底全部亮相,让老城居民生活更宜居。”东城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说。


编辑:王海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