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和追忆徐城北:他的离去,是中国京剧的一大损失
北京晚报 | 作者 张永和

2021-10-17 14:52 语音播报

热点

10月11日,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会长、文化学者靳飞打来电话,告诉我们共同的好友徐城北先生刚刚不幸辞世。他哽咽着说,他要写一篇长文悼念他这位四十多年的老友,同时他建议我也动笔写一写:“你们也是几十年的好朋友了。”是的,不必嘱咐,我必须有一篇写徐公的悼文,以表示我对他的怀念和惋惜。

城北老弟,每次见面时大家都爱称他为“城北徐公”,因为他有一副和善的面孔,和我一样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的大眼镜,常常是笑嘻嘻的。虽然够不上《古文观止》里面记述的那位美容颜的城北徐公,但高高的个子,说起话来总是那么幽默,总有点出人意料的“料”,所以他也成了一个有魅力的中年人。当然这也和他难以匹敌的文学家世有关:他的父亲徐盈、母亲子冈,都是当年香港大公报的名记者,所以城北从小便接触到文艺方面的许多大家。冯友兰、向达、聂绀弩、潘光旦、沈从文、艾青、吴祖光等带着光环的人物,他不但熟悉,而且很多人还带着他在一起玩过,故而从小他身上就带有旧时代文人的气质。

他虽然写过许多介绍老北京、新北京的好书,但他却出生重庆,后来又去了好多不同地方。故此你听他讲话,没有老北京的土语、俗言,基本上是一嘴的普通话。这也和他的文化学者相符,是属于大京派的范儿。1965年他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他没有留在北京的各个院团,而在母亲的支持下去了新疆,要体验一下边塞的不凡生活。这一去以及后来争取到河北固安工作便是十五载,“文革”当中,还在全国流浪了一年半,走了22个省,虽然过去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文革”中哪有书可读?不过是苦中作乐。直到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北老弟调回了北京,而且被当时赫赫有名的中国京剧院收为编剧。也是在那一年,我被北京曲艺曲剧团收为编剧。我比他大几岁,又是同病相怜,于是我们很快便稔熟起来。

40多年的交往,我觉得他有几个优点是别人没有的。一是热爱生活、爱交往,爱聊天。很多学问是与人聊天受到启发而获得的。回京以后他接触最多的是张中行、萧乾、黄宗江、费孝通、启功等诸位大家,去找他们聊天。这几位我也有的很熟悉,也曾受教于他们。这些位大家,肚子里面的学问是太宽绰了,还有个特点,说话跟讲故事似的,幽默通达。真是聊天长学问啊,城北先生家书很多,他很努力看书,也很看重从老先生的肚子里面掏学问,那都是一些文化层面的好东西、东方文化的好东西,既深奥又很实用的学问。这我也是深有领会的,因为我也从中行、宗江、启功诸位老师那里聊天淘换过能耐。

城北先生到了中国京剧院任编剧后,常去范钧宏、翁偶虹、汪曾祺诸位老师家。这几位老师有住东城的,也有住西城、南城的,反正都不近,都是大吊脚儿。我也在这几位老师家碰到过他。城北是真爱京剧,自认为这几位老师的弟子,恭谨唯唯,一招一式,甚至坑坎麻杂都问到了,这一问二问连三问,可就长能耐了。后来又和名演员袁世海、李和曾,特别是李世济,交上了朋友,常常去家里聊天。据他说,李世济主演的戏散了,他便去和世济两口子聊戏,一聊就是大半夜。他先与范师合作为世济改编了程派的《碧玉簪》,易名为《玉簪误》。成功了,内外行都说不错。

过两年,城北先生又与李世济合作编写一部新戏《武则天轶事》。编这出戏挺不容易,因为当时影视剧中,武则天的动人形象频频出现。但是城北先生选择了这个人物这出戏。写出了一个大政治家,又是一个女人的武则天。一会儿手段凌厉;一会儿又柔情似水。在对待自己的丈夫、亲生的太子,以及奸相裴炎各方面,江山、亲情;男人、女人,杂糅其间!作为首次开笔写大戏的城北来说,毫无经验可循。可他凭着深厚的生活、深厚的书底和不耻下问的写作态度,又成功了。这出戏的演出,成为李世济加入中国京剧院以后最重要的一出新戏。对此她弥足珍贵,并认认真真地传给她的得意门生李海燕。此剧还获得文化部第一届戏曲文华奖。有了这么好的开端,按说城北应该继续下去吧,但他似乎一件事做完了就要改做另一件事。写戏成功了,他又转手去写书了。

他的第二个优点是手勤。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30多年之中,城北先后出版了有五六十本新书,基本上一年两部。据介绍,他每天在电脑前敲字要五六个小时,不避寒暑,节假日照旧,颇有影响的是《梅兰芳三部曲》《老北京三部曲》《老字号三部曲》,每三部为一组,洋洋洒洒几百万字。这是何等的辉煌业绩!这个三对他来讲是非常吉祥的。我问他是不是听了侯宝林大师的相声,一部《三国演义》回目当中有多少带三字的?城北老弟笑而不答……

他的第三个优点是思想勤,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特别快。我们看他写梅兰芳的那三本书,大都与老一代剧评家的评论不同,都从大文化出发,涉及的方方面面特别广。如果不是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是写不出来这样有深度的好书的。

城北先生79岁仙逝,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在今天还是走得早了,是中国京剧的一大损失

此前报道

学者徐城北逝世 读者深情悼念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