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0 14:25
“世界骨质疏松日”今年的主题是“骨量早筛查,骨折早预防”,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夏维波、副主任李梅与住院医师崔丽嘉为公众权威解答有关骨质疏松的种种疑问。
什么是骨质疏松?
北京协和医院专家介绍,骨质疏松症是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最新的全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在40岁以上男性、女性中患病率分别高达5.0%、20.6%,而椎体骨折在40岁以上男性、女性中患病率分别高达10.5%、9.7%。骨质疏松症引发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等多重并发症,不仅严重威胁我们的健康和预期寿命,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骨质疏松症为什么会发生?
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骨吸收功能增强。因此,妇女过早绝经或经手术摘除卵巢等,均可能造成骨量丢失加速。男性血液中缺乏睾酮,也会增加骨量丢失的发生。随着人们年龄增长,骨重建失衡,骨吸收/骨形成比值升高,导致进行性骨丢失。年龄的增长和雌激素缺乏还会使机体处于慢性炎性反应状态,刺激破骨细胞,抑制成骨细胞,造成骨量减少。
缺乏营养、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患有影响骨代谢疾病或服用相关药物等,均可加速骨量丢失,引起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骨质疏松症有哪些常见症状?
骨质疏松症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又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随着病情进展,骨质疏松症患者常见症状有:腰背痛或全身骨痛;身高变矮或驼背;脆性骨折,即受轻微外力时发生的骨折。脆性骨折常见部位包括胸腰椎、髋部、前臂远端和肱骨近端等。
如何发现与诊断骨质疏松症?
中老年人如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前往正规医院的内分泌科、骨科或老年医学科等科室就诊,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
目前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包括:髋部或椎体脆性骨折,则诊断骨质疏松症;根据骨密度测量结果,与同性别年轻人骨密度均值比较,骨密度值不超过-2.5,则诊断骨质疏松症;依据骨密度测量结果,介于-1.0至-2.5之间,即骨量减少,同时合并肱骨近端、骨盆或前臂远端脆性骨折,则诊断骨质疏松症;如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并伴有一处或多处脆性骨折史,则诊断为严重骨质疏松症。
目前建议骨密度检查采用双能X线骨吸收仪测量的脊柱、股骨近端或桡骨远端部位的数值为诊断依据。
骨质疏松症要注意鉴别哪些其他疾病?
在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之前,需要重视和排除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引发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因此医生会开具相关血液指标检测,如血钙、磷、骨转换生化指标、肝肾功能、甲状旁腺激素、25羟维生素D、血免疫固定电泳、肿瘤标志物等,以及骨骼X线片检查,以进一步寻找骨质疏松症的原因。
如何治疗骨质疏松?
协和医院专家建议骨质疏松症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多晒太阳,上午11点到下午3点间晒太阳,让尽可能多的皮肤暴露于阳光下,每次15至30分钟,每周2次,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均衡饮食,摄入富含钙及含适量蛋白质的食物,如每日饮牛奶300毫升以上;加强体育锻炼,结合个人兴趣,可选择快走、慢跑、太极拳、瑜伽、舞蹈等运动,同时避免跌倒很重要。
同时,要给予基础药物治疗,注重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50岁及以上患者,建议每日饮食中加入药物以补充钙的摄入,可以每日摄入1000毫克元素钙;同时重视维生素D 的补充,可以每天摄入800至1200 IU(医学效价单位)维生素D 。
另外,治疗的关键是要使用强有效的抗骨质疏松药物。目前有效的抗骨质疏松药物主要包括抑制骨吸收的药物或促进骨形成的药物,以增加骨骼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我国目前可用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的药物有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地舒单抗、特立帕肽、雷洛昔芬等。需要强调的是,进行药物治疗前一定要去正规医院评估药物适应症及禁忌症、有无可纠正的疾病或诱因,根据医生对病情的评估,科学合理地选用药物。进行药物治疗后,还要坚持治疗、定期评估药物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