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让斑马线现在北京家喻户晓,背后有位忙活近10年的推动者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叶晓彦

2021-10-20 16:23 语音播报

城事

“交通法规不再纸上谈兵,这才是进步。”

——郑实

每次在月坛南街和南礼士路交叉路口右转,郑实都会特意观察前后方的车辆,看看有没有车礼让行人。

这是他每天上班必经的路口,这样的习惯已经保持多年。

“你看,大多数司机都已经有礼让意识了,右转的时候很自觉。”

今年8月,北京全面启动“文明驾车礼让行人”专项整治行动,城市道路交通环境有了很大改观。

但很多人不知道,郑实是最早在市“两会”提出“加强斑马线行人优先通行措施”相关提案的政协委员。

郑实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班,多年从事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工作,以人为本是根深蒂固的工作理念,这恰恰又是政协委员履职的基本立足点。已当了三届政协委员的郑实,早在十几年前,就关注到了斑马线上的让行问题。

那时,郑实和同事出国交流,一行人准备过马路。“大家当时还在四处张望,担心被车撞着。”结果,迎面而来的汽车缓缓停在了斑马线前,等他们全部通过了,才起步开走。

郑实这才意识到,汽车是会让行人的。一问才知,国外有明确的交通法律法规,规范着“车让人”的行为。

“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带着这个疑问回国后,郑实马上查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里面明确写着:“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

郑实很快开展实地调研,甚至跑到路口去数汽车,看看有多少车会减速让行,结果发现一百辆车里没一辆主动让行的。而他自己开车的时候,如果在斑马线停车让行,不仅经常是行人不敢走,十有八九后面还会有催促的喇叭声。

法律明明已经规定了,可为什么我们的司机却做不到呢?郑实觉得,问题可能出在司机不知道自己违了法、执法层面不严具体措施不细等方面。“机动车礼让行人是落实交通法规,也为倡导绿色出行提供最直接的保障。让行是法律义务,不单纯是礼。”

2012年,郑实在北京市“两会”上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人行横道行人优先通行措施”的提案,建议试点推行行人过路优先措施,同时加强执勤,重点纠正机动车不停车避让行人的违法行为。

从那年开始,每次“两会”有媒体找他采访,他都会主动“推销”自己的提案建议,一遍一遍,从头到尾。

可遗憾的是,这个话题的关注度一直不高。相关部门对他这条提案的回复意见里虽然会出现“零容忍”“见一起罚一起”等字样,可实际并未看到收效。

一年又一年,却不见提案建议的落地,法不责众、担心影响机动车通行效率等说法倒时有耳闻。眼看着国内其他城市陆续开展的斑马线让行治理也都效果不错,郑实的倔脾气上来了,跟斑马线较上劲了。“没有有力的执法,文明礼让无从谈起。”几乎每年“两会”,他都提;每次参加交通类的论坛,他都聊。

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见了成效。

2017年北京市“两会”的一场专题座谈会上,郑实再次阐述“斑马线”建议。几个月后,有关部门在北京46个路口路段开展礼让斑马线示范路口试点活动,取得一定成效。

今年的“文明驾车礼让行人”专项整治行动更是大幅提升了路口交通秩序。“这是社会逐渐取得共识后的大势所趋,是政府部门下决心治理的结果。机动车让行人是法律的规定,交通法规不再纸上谈兵,这才是进步。”

通过两个多月来的观察,郑实发现路口的交通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他又给自己加了新任务。“目前改善明显的是道路交通法里第四十四条有信号灯的十字路口,但第四十七条规定在斑马线上没有交通信号灯的时候,机动车也应该让行人优先通行。”郑实觉得,这一条的落实仍然有待强化,他还将持续关注,继续呼吁。


编辑:匡峰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