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心理健康课和教师进中小学,如何为孩子撑起心灵的晴空?
北京晚报 | 作者 顾昕昕

2021-10-21 14:42 语音播报

热点

10月9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对学校配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其实,在《通知》下发前,北京很多中小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经开始了尝试与探索。同时,本端还发现,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存在误解。为此,本端采访了心理教育专家、学校心理教育专职教师,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并提供建议

学校校本课程注重实操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

教育部在2002年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进一步科学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在认真总结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组织专家对该《纲要》进行了修订完善,并于2012年12月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北京很多中小学校也就是从此开始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从2011年起就每年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内容包括学前成长环境调查和现有能力水平评估,并通过心理学专业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为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2013年,学校根据心理观察员登记表统计结果,制定低年级和中高年级的心理健康课教学大纲,开始积累心理课程体系,并重点在二、四、六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阳光讲堂》。二年级主题为“同伴交往”“初步自我控制”等;四年级主题为“同伴交往”“情绪调适”等;六年级主题包括“青春前期教育”“异性相处”等。

另据了解,学校对于全体学生,专职心理教师会在各学段开展心理健康课进行辅导和预防,每周开展心理广播和七彩吉尼斯,独创并每周请班主任推送给学生家长《遇见彩虹》网络期刊,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周,邀请专家开展专题心理健康讲座,班主任还会定期开展心理班会,全员全程全方位积极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对于个体心理需求,心理教师会开展个体和团体心理辅导专门帮助孩子,并根据需求邀请专家督导。学校还会定期进行心理测评,对于筛查出的学生,班主任会将其各方面情况每月记录在《七彩心语手册》,及时与心理老师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特殊时期,学校郑瑞芳校长更是在“停课不停学”第一天就开通了“笑长妈妈彩虹专线”,在特殊时期用智慧与温暖陪伴孩子成长,为孩子们解疑答惑、减轻孩子心理负担;解决家长育儿困惑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心理班会引导学生体验团结合作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丰台实验学校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在2014年就招聘了三位心理专业教师,安排其同时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及语数教学工作,希望心理教师在和学生的密切接触中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后来学校给她们成立了“三棵树心理工作室”,并希望借助这个专门组织,培养更多教师接触并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帮助学生幸福地生活。

据悉,每届新生入学时,该工作室不仅通过专业的心理问卷和量表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同时,还会根据调查结果给个别家长撰写《致家长的一封信》,对结果进行沟通并提出家庭教育建议。此外,工作室更是自主开发了覆盖一至九年级的心理校本课程——爱商课程。该课程包括《爱商—绘本课程》《爱商—电影课程》《爱商—团体活动课程》三个子课程。为了更好推进校本课程进课表、进课堂,学校做到了两个保证:保证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执教,保证每个年级每个班级每两周有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课时来源于地方与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认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应该注重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的应用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仅让学生简单地知道、背诵一些心理学名词、概念。因此,她建议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首选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以实际生活情境角度为学生讲解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养其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校本课程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学段等多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初一年级“人际适应”心理必修课

家长正视孩子消极情绪 及时给予正确积极引导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在很多家长看来,如果孩子出现了消极情绪就是心理健康出了问题。

对此,边玉芳认为,孩子出现消极情绪其实是正常的。消极情绪也是孩子对自我压力的一种表达方式。作为家长应该正视并接纳孩子的消极情绪,最重要的是要对孩子的消极情绪进行积极的引导。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心理教师尹兆梦表示,有的家长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哭泣、失落、宣泄,常常一句“就知道哭!不许哭,憋回去”,阻止孩子对消极情绪的输出,如果一味地压制消极情绪的表达,这些被压抑的情绪就会一直堵在孩子心里,影响心理健康,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候通过其他不恰当的途径表达出来,更为可怕。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心理教师张瑶也表示,作为家长,在孩子表现出消极情绪的时候,应当发现情绪背后的信号,孩子的需求是什么,有可能是安全感的缺失,有可能是需要被尊重,更重要的是,家长要教会孩子如何表达、调控自己的消极情绪。通常调控方法有:转移注意,认知调节,建立支持系统等。

在中关村第二小学学生成长中心副主任马芳看来,“消极情绪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没有不良的躯体表现,我认为不用去打扰孩子自己与社会、环境交流的过程。如果消极情绪持续过长的一段时间,并且伴有不良的躯体反应,作为家长就要及时地给予关心和引导。”

除了消极情绪,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因为有不同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需求,所以,作为家长也应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和诉求,并给予引导。

为此,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心理教师刘文静建议:“一年级孩子处于幼小衔接的特殊阶段,家长可以在入学前,向孩子介绍学校基本情况的同时,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如整理书桌、遵守规则的能力、遇到问题好好说的能力等,家长还可以通过亲身经历引导孩子适应新环境;三年级后家长可能更加焦虑孩子的学习,情绪是会传递的,希望家长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再去帮助孩子,避免自身的焦虑影响孩子;高年级的孩子由于小升初、青春期等情况,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请家长尊重、理解孩子并及时引导,必要时积极寻求专业心理支持,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人的大脑功能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化逐渐成熟的。”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心理教师李程程认为,作为中学生的家长不应该对孩子的成熟操之过急,总是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孩子。我们的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给他们试错的机会。孩子是在试错的过程中成长的。家长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中考前团体辅导帮助学生调节情绪

家校积极沟通形成合力 帮助孩子拥有健康心理

前期采访中,有些学校的心理教师向本端表示,部分家长在处理孩子心理健康问题时,担心心理问题涉及孩子的隐私,不会主动与学校沟通。有的选择在网上自行查询,或寻找相关书籍自行诊断。

本端发现不仅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文章,还有很多打着各种名义的各式各样的心理测评。

“学校和家长都是为了孩子更加健康。因此,家长向学校了解孩子在校情况时,如果被学校告知孩子出现心理异常反应、过激行为时,应该相信老师,相信学校,与学校共同面对,合力解决,只有家校积极沟通,形成合力,才能帮助孩子撑起一片心灵的晴空。”刘文静建议说。

“这些文章也好,书籍、测评也罢,表面上非常符合家长的需求,其质量却良莠不齐,有的甚至存在误导。”边玉芳表示,家长帮助孩子拥有健康心理的诉求她非常理解,但是由于心理健康问题是专业问题,造成的原因也较为复杂。因此,作为家长在选择相关产品、服务时一定要注意甄别。同时,家长还应主动与学校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表现、变化。如果出现严重的情况,也好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让专业的心理医生对孩子进行分析,诊断。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