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4 16:50
“母亲不止一次和我说过,她不能死,她要忍,她要坚持,因为她要让我上学,她要让她的两个孩子好好活着。”连日来,一篇北大博士的论文后记刷屏,让无数网友潸然泪下。
其实,这篇论文后记写于十几年前,作者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肖清和,朴实真挚的文字,记录了一个寒门学子充满坎坷的人生路。亲人离世、母亲改嫁,生活窘迫、学费难筹,即便“小升初考了全乡第二”的他,也一度成了放牛娃……这样的生活现实沉重而残酷,但面对命运的不公,肖清和没有自怨自艾、自暴自弃。同样是“走了很远的路,吃了无数的苦”,煤油灯下的苦读,最终换来了北大录取通知书。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又一位寒门博士的求学经历感动亿万网友,但让人动容的不是苦难,而是苦难背后的坚韧与奋斗。放眼望去,像肖清和这样通过接受教育、通过苦苦奋斗改写人生的逆袭故事还有很多。安徽学生周桐高二时遭遇车祸,没有被截肢重创击垮的他,最后以684的高分考入清华;“轮椅学霸”魏翔长期饱受疾病折磨,但他却用超人毅力读书奋进,跨越“人生实苦”;中科院博士黄国平从小家境贫寒,他始终心怀“把书念下去”的强大信念,最后历经风雪梦已成……他们的成长故事不尽相同,但都靠着顽强不屈的精神,在晦暗生活中最终将自己活成了一道光。“生活实苦,但请足够相信”,不管遭遇怎样困厄、历经多少风雨,只要有向阳生长的信念与勇气,总能“搏得云开见月明”。
没有平白无故的成功,也没有一路开挂的人生。对于很多人来说,“山穷水尽”式的坎坷或许不常见,但谁这一路上都少不了爬坡过坎、磕磕绊绊,而无论到了什么时候,“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人生”都是最基本的价值依归。这也是为何“肖清和们”的求学苦旅,总能引起强烈共鸣的原因。几十年来,在改革、开放、发展中焕发强大生机活力的中国,前所未有地赋予个体追求幸福的多元维度和机遇。不问出生何处,不管禀赋如何,只要脚踏实地、辛勤付出,谁都可能得到时代的馈赠。个人不负时代,时代不负奋斗,这样双向奔赴的过程,又何尝不是推动无数普通人“成就更好自我、拥抱更好未来”的深层动能?
时间向前,生活向上。当年那些在煤油灯下苦读的孩子,如今已成为专家、教授、高工。心中有梦,眼里有光,愿你我都能用不懈奋斗书写人生,抵达梦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