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故宫这样修复文物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单霁翔

2021-11-04 18:55


文物建筑修缮是一项科学的工作,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信息,不改变文物原状,还要传承传统工艺。这些都是充满故事的地方,室内室外文物非常密集。故宫里建筑最密集的地方莫过于乾隆花园,位于故宫西北侧,160米长、38米宽,前面已经开放了,但后面从来没有开放过,那里亭台楼阁和假山林立。我们制订了七年的修缮计划,要用原工艺、原材料、原技术把每一件文物修好,从墙上摘下来的牌匾都要准确地测绘,修好后要丝毫不差地放回原处。我们按照这种理念把一栋一栋的建筑都修好了,一派江南风光。其间,当我们对一幅画进行修复的时候,发现它原来是用一种植物做的。经专家研究,这种植物当年取自安徽砀山梨。后来我们找到了传承人,经过上百次研发,终于成功了,对这幅画重新进行了装裱。人们看不到修复工作的复杂过程,但是我们问心无愧,因为我们秉持了一个理念,就是为未来保护今天。当200 年、300年后,我们的后人再修复这幅画的时候就能知道,乾隆时期使用了什么材料、什么工艺、什么技术,这就是工匠精神。

修复文物建筑要有工匠精神,修复文物藏品同样要有工匠精神。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最令我感动的是,为这部纪录片点赞最多的是年轻人,特别是在校的学生们。我没想到的是,这个慢节奏的、充满文化情怀的纪录片真正打动了今天的学生们。这部纪录片上映以来,每年报考故宫的人迅速增长,2019年4万多人报名,详细解读报名要求以后,17000人参加了考试。这说明我们文物修复专家的工作精神、工作技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比如王津是钟表修复专家,他修好了300多个钟表。很神奇的是,四年前他在食堂碰到我,他说他要到美国去领奖,因为他获得了休斯敦国际电影节白金奖,他说他的工作状态被拍进电影里去了,然后就给了一个奖。多少电影演员、电影导演梦寐以求的大奖,王津到休斯敦拿回来了,这代表工匠精神得到了人们的赞美。

过去,我们修复文物的程序是:一件文物要修,从管理部门、使用部门送到文物修复部门,文物修复部门找权威专家修好后再送回去。但是如果将文物视为有生命的,就不会这样做,因为我们任何一个人得病到了医院,任何一个大夫都不会上来就给我们吃药、打针,一定要先进行诊断,没有诊断的修复是不科学的。所以,我们建立了人类的第一个文物医院——故宫文物医院,拿出361米长的院舍,拿出一些编制(我们的编制20多年都没增加过),就是要科学地保护文物、抢救文物。医院里的员工一半都是科学家,他们用自然科学的手段分析、检测、出报告、出治疗方案。我们这所医院建立以后,国际文物修复协会把全世界唯一的培训机构设在里面,过去五年已经培养了来自32个国家的100多名文物修复者。文物进入医院后,首先要体检。比如,如果是商代的青铜器,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知道出土的地点、历代人叠加了什么不应该去掉的信息、金属成分是什么、比例是什么、得了什么病、通过什么手段能治愈,清晰的分析检测报告和治疗方案出来以后,才能送到青铜器修复专家手里。

我们为故宫文物医院配备了最先进、最实用的设备,最近添加了100多台仪器设备,比如分子结构分析设备,它是全世界最大的一台文物专用的CT机,第一批“病人”就是四年前出土的江西的青铜器。这些仪器设备的加入让我们的文物修复水平如虎添翼。比如曾经挂在乾隆花园的一幅大画,有5米多高,80年前就堆落下来了。我们的老员工只能把它包起来,本来看似没救了,但现在我们把它修好了,让它“起死回生”了。修好了才知道,原来是董诰的一幅非常著名的画。还有更复杂的,比如唐卡。青海、西藏、四川有人做唐卡,但是没人敢说会修唐卡,因为不了解使用了什么技术,会修坏。故宫博物院现在掌握了这门技术,我们修复了挂在养心殿的 54块唐卡,修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它有25层,使用了32种不同材料,并联了682颗小珍珠。放大20倍以后,鼻子、眼睛、嘴可以清晰地呈现,小珍珠是怎么串联的也看得清清楚楚。这个时候我们才能骄傲地说,全世界只有我们能够真正地修复唐卡。现在,我们建立了23个科研实验室,支撑着数百种文物修复平台。

人们关心文物修复的情况,我们就开放了文物医院,观众可以看到文物修复的过程,可以看到文物修复的成果,每天能接待很多热心的观众。人们关心故宫的文物,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是不知道故宫有多少件文物的,故宫博物院的院长也是不知道故宫有多少件文物的,谁都不知道。但是,七年前我到故宫博物院工作的第一天,就知道故宫有多少件文物,是我的前任郑院长告诉我的,他用整整七年的时间,把故宫文物第一次清理了一遍。每一件文物都要建档,和历史还要对得上。我们后来又进行了再清理,清理了很多屋子。清理后知道,到2018年底,故宫一共有1862690件文物。这让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家底,也知道了自己的责任——42%的国家文物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

为什么那么多珍贵的文物收藏在一个博物馆?因为故宫的文物藏品里93.2% 是国家定级的珍贵文物,几乎件件都是珍贵的。我们要把它们研究好、利用好,这就是我们的责任。于是成立了故宫研究院,成立了古建筑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陶瓷研究所、书画研究所、青铜器研究所、中医药研究所等24个研究所。故宫研究院里有450名高级职称研究人员,其中一些老先生已经退休多年了,有的已经不能自己走了,但他们一生的经验应该留下来。我们请 90多岁、80多岁的老先生们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他们坐在那儿,身边有两三名年轻学者跟他们一起工作,这样他们的经验就传承下来了。

郑院长告诉我,在文物清理刚开始的时候,在图书馆发现了两个大箱子,打开一看,里面装的是乾隆写的诗,拿出来一数,28000首。我们已经保存了他写的17000首,这证明乾隆一生写了不少首诗。乾隆的诗谁都背不出来,因为不好背,它是用来记事的,今天发生了什么、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宫里发生了什么、全国发生了什么,他都认真地记,所以这些诗是非常重要的史料。我们还有一个富矿,就是老照片,18000张老照片的玻璃底片直接诉说着历史,但是研究它们很吃力,因为要知道每张照片照的是谁,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照的,要科学研究好了以后才可以科学地定名。所以我们每天都有大量的研究工作,每天都会有一些研究成果进入我们的馆藏。

(本文摘编自《北京大学理论名家大讲堂(第一辑)》,人民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

和北大师生一起,听一场名师大家的公开课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