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6个月花了70万!这是“设圈”还是“设圈套”
北京晚报 | 记者 辛音

2021-11-09 19:07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7万元一幅画、50万元一个人偶娃娃……身价如此高昂的“定制产品”,正在“二次元”的世界频繁流通。混迹“设圈”已成部分年轻人的新时尚。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在年轻人中风靡的“设圈”“绘圈”“娃圈”,“名人效应”“逐利冲动”和“饥饿营销”等套路交织,天价商品吸引了一些人冲动消费、盲目消费甚至借贷消费。

所谓“设圈”,“设”指设定、人物形象设计,简单来说就是根据设定画人物图像。圈里买家大多是低龄群体,买家和卖家可通过米画师、半次元等App进行对接,一幅画几百元上千元,而“顶级画师”的画作可卖数万元。与此同时,一些作品的制作水准饱受质疑,多幅作品内容、风格高度相似,“哄抬价格”也是圈内惯用的营销手段。

画作、娃娃标价数万甚至数十万元,就是成年人想买都要思虑一番,没有收入的青少年却争相掏腰包,“豪气”得很。今年4月,一名13岁女孩曾以最高7万元的单价在“设圈”买画,6个月内共花费70万元,后因家长要求与卖家撤销交易。青少年有自己的爱好,以此丰富闲暇时光,本来无可厚非,但为了爱好挥金如土,花家长的钱这么“大方”,就涉及冲动消费、盲目消费的问题。无论是偷偷地花还是直接地要,显然都是消费观不够理性的行为,暴露孩子价值观方面的缺失。

比大把流失的金钱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低龄买家在圈内各种“养成游戏”中的情感投入。这就像孩子们给主播频频打赏、砸重金购买游戏商品,比花钱无度更要制止的,是过度花费在这些行为上的时间和精力。除了对青少年注意力的强力吸引,“设圈”还有不少怪象,比如即便标着“天价”,也可能是抄袭而来的同质化创作,再加上炒作宣传成风,偷税纠纷不断……虽然“设圈”的名字还不为公众熟知,但看罢圈内的种种畸形现状,人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设圈”,还是给青少年人“设圈套”?这些“私人定制”的商品,恐怕不是有什么神奇魔力,而是“精准洗脑”伎俩的载体。这个看上去自由美好的“造梦空间”,更像是远离大众视线、游走法律边缘的“灰色地带”。

一个秩序井然、规范运营的“设圈”,值得圈内圈外所有人的尊重;但乱象层出不穷、违法行为不断的“设圈”,必须加以整治纠正。监管部门要填补圈子在哄抬价格、版权保护、税务缴纳方面的漏洞,平台要抵制任性炒作、虚假拍卖等等花招,家长更要对圈内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这些既是在为“设圈”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也是在为文化新生态净化土壤。

图据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辛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