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2 17:14
立冬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使京城变得银装素裹,一派冬日景象。因是入冬的第一场雪,北京人谓之“头场雪”,且有“头雪降吉祥”之说。
“头场雪”自古以来为人们所重视,无论其降雪量大小,均被视为瑞雪吉兆,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春华秋实。
重阳也有“头场雪”
北京人习惯将秋末冬初之际或入冬以后下的第一场雪称之“头场雪”,也称“头雪”“初雪”。无论这头场雪下得大小,均被称为“瑞雪”。早年间,若遇干旱之年,刚一入冬,“头场雪”就从天而降,预示着干旱之年已过,来年定是丰收之年,故有“头雪降吉祥”之说,人们皆为漫天飘落的大雪而喜悦。
“头场雪”通常是冬天来临的标志,不管是下在“立冬”节气之前,还是下在“立冬”节气之后,只要“头场雪”落下,就被视为冬天了。而从北京地区的气象记录资料来看,京城平均初雪日在11月30日前后,即二十四节气中“小雪”和“大雪”之间。“小雪”在二十四节气中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冬天下头一场雪的日子称“初雪日期”,也称“初雪日”。
据《北京志·气象志》记载:“北京地区平均初雪日期,平原地区为11月25日至12月5日,西部和北部山区为11月中旬。平原地区最早初雪日出现于10月下旬,500米以上山区在10月上旬即可出现初雪,初雪日期随海拔高度递增而提前。”
其实,有关“初雪”,在气象学上有着严格的定义。就北京地区而言,初雪日是指北京市域内第一次出现较大范围降雪过程的日期;某年度初雪日的统计时段从当年10月1日至第二年5月31日止。在本次降雪过程中,北京几乎所有的人工气象观测站中都观测到降雪,已达到北京地区初雪标准,也就是下了“头场雪”。
古代的北京地区,由于天气寒冷,人烟稀少,“头场雪”来临的相对早些。辽宋时期,便有重阳时节“头场雪”光临的时候。
南宋乾道六年,即金大定十年(1170年)六月,宋孝宗赵昚(shèn)派遣著名诗人、进士范成大充当金国“祈请国信使”,出使金中都(今北京)。农历九月初六,到达燕山城外馆(今北京城区西南部)。因临近重阳节,金国官员请他到西山一带观赏菊花,品菊花酒。不料忽降大雪,范成大惊叹不已。回到驿馆后即兴写下《燕宾馆》诗:“九日朝天种落驩(huān),也将佳节劝杯盘。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并在“诗序”中记道:“燕山城外馆也,至是适以重阳……西望诸山皆缟(gǎo)。云初六日大雪。”由此反映了当时北京一带气候比今天寒冷得多,所以初雪来得很早。
宋人绘《雪栈牛车图轴》
“头场雪”自古以来颇受重视,更为文人墨客所吟咏。宋代著名画家、诗人文同有《初雪》曰:“一色阴云蔽晓空,粉英琼屑乱茸茸。不知游骑将何处,已失南城玉柱峰。”明末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范景文《腊月廿后初雪前三日立春》有曰:“忧暵(hàn)兼祈雨,年来当课程。望穷看雪落,分外见春生。”清道光年举人、沧州知府陈忠平题有《冬至夜有感值初雪》:“循环恒有度,阴极复生阳。新雪玲珑白,寒枝落寞黄。吾怀似流水,天道自汪洋。莫为蹉跎恨,今宵梦最长。”
帝王“祈雪”为农耕
在以农牧业为主的古代,历代帝王都比较关心自然天气变化,尤其是对于雨雪天气的重视,并将“头场雪”视为丰年的瑞雪,下得越早越好。只有风调雨顺,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也就国泰民安。如果遇大旱之年,老百姓生活无助,民不聊生,很容易造成社会动荡。所以一旦过了“大雪”节气,如“头场雪”迟迟未下,就要派官员到天坛敬天“祈雪”,希望天降瑞雪。若初雪如期而至,则敬天“谢雪”。
据《北京灾害史》记载:元天历元年(1328年)京师一冬无降雪,次年(1329年)正月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以去冬无雪,今春不雨,命中书及百司官分祷山川群祀”,祈望天降瑞雪。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十二月,世宗因北京地区迟迟不降头雪而感叹道:“深冬不雪,二麦(即冬小麦、大麦)何滋?”表示对来年冬小麦、大麦返青将受到冬旱影响的担忧,随即命重臣到天坛“祈雪”。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腊月底,京城依旧无雪,这意味着来年难以丰产丰收。嘉靖帝叹道:“天地万方、罪在朕躬”“祈雪宜民,五谷而丰”,随后在西苑玉煕宫(今西安门内),斋戒祈雪。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直隶(今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大旱,迟迟不见头雪降下,各地多有旱情上奏。弘历遣钦差到大高殿(位于皇城内,景山之西,明称大高玄殿,清改称大高元殿、大高殿,为宫廷祈祷上天、求雨祈雪之所)祈雪,但半月之后仍不见初雪,于是乾隆皇帝亲赴大高殿祈雪。几日后,即小雪节气次日,北京始见初雪,乾隆皇帝龙颜大悦,遂赋《初雪》诗:“维霰先飘月应阳,瀌(biāo)瀌旋羃(mì)远林苍。落阶无迹偏添润,入画有情不碍凉。柳叶著如重吐絮,菊花傲似重含霜。谩因少许生馀望,自是农占兆吉祥。”既描绘了雪后柳叶“如重吐絮”,菊花“似重含霜”的初雪景致,也表达了“农占兆吉祥”的喜悦心情。
以勤勉俭朴著称的清道光皇帝,更为重视节气与农事,曾有“一月之内三祈雪”的记录。道光二十五(1845年)入冬后,顺天府五州十九县中多遇大旱,小麦下播后迟迟不见雨雪降临。过了大雪节气后仍是不见头场雪,道光皇帝心急如焚:“田干不润,麦何以繁,春日难滋,丰年几在”,遂于“十二月辛卯,上诣大高殿祈雪。癸卯,上再诣大高殿祈雪。癸丑,上复诣大高殿祈雪。”
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帝王们以“祈雪”方式表达祈盼初雪之情,既包含了对民生冷暖的关注与农业大丰收的祈望,也包含了希望江山赓续永存的愿望。
初雪压麦陇 初夏麦穗重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地带,世世代代以农耕为主,农民们多以种植庄稼、蔬菜和果木等为业。是否有收成,全凭老天爷的降水(雨雪)多少来决定。如果风调雨顺就是一个好年景,五谷丰登,百业兴旺。一旦天旱少雨(雪),田地歉收,老百姓就要遭饥荒,所以降雨、降雪是否适宜对老百姓来说至关重要。特别是冬天,在北方地区,降雪对越冬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的生长和墒情(作物耕层土壤中含水量情况)的保持更为重要。
清代《十二月月令轴·十二月》
冬季降雪多,即对开春小麦的返青起到积极作用,而好的墒情也是其他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老百姓特别重视冬季的降雪。尤其是“头场雪”,降得越早、越大,就表示这一冬降水多,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
每至入冬,人们就期盼着“头场雪”早点来临,尤其是到了“小雪”节气,人们对雪的期盼更加热切,希望“丰年瑞雪早兆吉,五谷丰登民心安”。而一般在“小雪”和“大雪”交节气之间,“头场雪”大都会如期而至。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通过观察天象,总结出许多与“头场雪”有关的农谚。如“头场雪盖地,稻谷满粒”“初雪压麦陇,初夏麦穗重”“头雪盖瓦,丰年不假”“初雪飞满天,来岁必丰年”“头场雪小一冬小,头场雪大一冬大”“入冬头场雪大,入伏头场雨大”“头场雪,雪花大,冬天雪大”“头雪盖地,一粒收两粒”“初雪覆田地,麦苗如被披”等。
历史上北京大大小小的龙王庙数不胜数,尤其是京郊,几乎村村建有龙王庙,格局相近,大小有别,一旦遇到大旱之年,人们便以祈雨祈雪的方式,希望天降甘霖,以为五谷丰登。尤其是大雪节气之后如迟迟不见初雪,民间有到龙王庙求拜龙王祈雨(实为祈雪)之俗。
据传,清乾隆九年(1744年),京师及周边各县一冬无雪,到了腊月十几,诸村百姓遂到龙王庙祈雪,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当“香头”(牵头人),带领众乡民到龙王庙里摆上供品,跪在龙王爷塑像前,口中念着“龙王爷降甘霖,降下甘霖救万民,五谷丰登享太平,全村给您上大供”的祷词。有的村还在龙王庙前唱戏,或把龙王塑像抬到戏台前搭起的棚内“看戏”,祈求龙王早降瑞雪。或许是人们的祷告感动了上苍,“腊月二十六,京师天降瑞雪,积地四五寸许,村人皆悦。”
祈雪既是一种民俗活动,也是一种传统文化,表达了人们朴素而真挚的美好心愿和祈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