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螺寺六株古树复壮,拥有“红螺三绝景”之称的景观重获新生
北京晚报 | 作者 张宝贵

2021-11-15 16:03 语音播报

城事

前段时间,红螺寺六株古树复壮成功,这意味着有“红螺三绝景”之称的“雌雄银杏”、“紫藤寄松”等景观重获生机。位于怀柔区红螺山麓的红螺寺,自古就有“京北第一大寺”之称。该寺始建于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兴盛于唐,是怀柔八景之一:“红螺呈秀”。

红螺寺和潭柘寺、戒台寺、大觉寺一样,也是以古树名木众多而闻名。尤其是红螺寺东边的青龙谷内有1700亩古松林,并多有明清古松。红螺寺里有挂牌的一、二级古树3000多棵,绝大部分在青龙谷内。这里是北京面积最大的古松林,而且还有很多形态各异的古松。

红螺寺有植物“三绝”,即“三绝景”:“紫藤寄松”、雌雄银杏以及御竹林。“紫藤寄松”在大雄宝殿后,古松高达6米,干周长达2米,应是金代种植,距今约八百多年。这棵古松的树冠是平顶,故名“平顶松”。在平顶松主干旁,又生长出一棵古藤来。这棵古藤缠绕着树干盘旋而上,像虬龙似的沿松顶向四周伸展开去,形成一个巨大的天然的藤萝架。这棵古藤已三百多年。

在古松主干的西南侧,也有一棵古藤,它沿着一根木棍支柱直接爬到平顶松的树冠。这样,形成了双藤缠古松的奇观。人们称这一奇观为“紫藤寄松”。

在“紫藤寄松”的东边有一棵名松:“听法松”。它的形态很像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在听法,因而得名。“听法松”也在这次复壮的古树之中。

红螺寺的“紫藤寄松”为吉祥昌瑞之树,因它有“紫气东来”之意。寺内明代的一块石碑上就有“紫藤寄松”的记载。

每年春季,一串串紫藤花盛开,满树绯紫,松翠花红,分外绚丽。1988年春,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女士在游览红螺寺时,曾有诗云:“怀柔渺渺一古刹,老松红萝坠万花。绚丽奇观少人迹,春游寻幽待开发”。现在,在春季紫藤花盛开时,寺内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

巧合的是,在京城的西南,房山区的窦店镇良乡南古刹弘恩寺内,也有一棵奇绝的“古槐寄藤”,古藤缠绕着一棵巨大的古槐,这棵古藤也有三百多年历史。相传在明末李自成打进北京城时,崇祯的三太子曾逃到弘恩寺出家。

红螺寺内的雌雄银杏,高耸在大雄宝殿前,西边为雄,东边为雌。它们都是唐代所植,距今已一千一百多年。关于红螺寺这两棵古银杏,寺内的僧人曾写过这样的诗:“红螺寺内两银杏,雌东雄西分两边。雄株开花不结果,雌株结果不开花”。其实,雄株开花不结果是正常现象,而说雌株不开花,大多是观察有误,其实雌株也开花,只是因银杏的花类似黄小米粒不明显。

这两棵唐代银杏,雌树的树干高达20米,主干周长达7米,雄树的树干高达25米,主干周长达8米,在主干周围生长着十多个小树干,小树干大多也成为古树。相传,红螺寺的这两株古银杏也和京西潭柘寺的“帝王树”一样,每换一个朝代,它都要生长出一个小树干来。其实银杏的根部生长出小干,是它的生长特性,我国的古银杏大多在主干旁都生长着一些小银杏树。

“三绝景”之三,就是红螺寺的御竹林,这片竹林生长在寺门外西侧,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是元代的高僧云山法师携众弟子从南方移植来的。清代康熙皇帝经常到北京的各大寺庙进香。他来到红螺寺后,十分喜欢这片竹林,此前他曾给潭柘寺的竹子赐名为“金镶玉”和“玉镶金”。康熙看到红螺寺的竹林后,命人在竹林北边的山坡上修建了“观竹亭”,并派人清点竹子的数量,计为613棵。后来,怀柔知县吴景果有诗云:“……六百一十有三竿,特敕中官记其数。即今巨竹尽凋残,弱条缏娟尚可怜。想见此君繁盛日,绿云苍雪连诸天。”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