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查收这份“跑马”安全指南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11-17 18:35 语音播报

进入
健康
看更多
+ 订阅

指导专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 刘平

42.195公里,马拉松作为东京奥运会田径项目的“压轴大戏”,令许多观众印象深刻。事实上,近年来马拉松赛事作为当下一项非常火爆的运动项目,正吸引着越来越多跑步爱好者的参与。但是,不少人常常忽视,跑马拉松(简称“跑马”)本质上也是一项长时间高强度的极限运动,参赛风险重重,因此要做好身体评估以及各种准备工作,时刻将安全牢记心间。

极限运动 并非适合所有人

“跑马”作为一种超长距离的跑步运动,不仅可以磨练人的意志,还可以舒缓压力、强健体魄。然而作为一项极限运动,它的参与门槛并不低。

面对42.195公里,专业水准的跑步者一般需要耗时两个多小时,而对于业余选手来说则通常需要耗时3、4个小时,如此长时间连续的跑步运动,对于人体的心肺系统、运动系统以及代谢系统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此外,跑完全程,出汗量一般可以达到4至5升甚至是6升,相当于10瓶左右矿泉水的量。从人体脱水的角度来说,超过体重6%的体液丢失就是重度脱水,当这一比例达到8%,就离休克不远了,尽管跑步过程中会有一些水分的补充,但补充的液体量远远达不到消耗量。并且,在跑步过程中,大量血液流向四肢,特别是下肢,相对来讲内脏以及大脑的血液量会急剧减少,当这种状况持续时间过长,对于人体的内脏和神经系统同样是不小的考验。另外,在跑马过程中,体温会超过39℃,相当于高热,在这种状态下持续跑步几个小时,不是每个人的身体都能适应的。

因此千万不要认为马拉松赛事比较热,参与人数众多,就忽视了它的门槛与风险,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项运动。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哮喘的患者,感冒发烧的病人,运动系统有疾病比如膝关节本身就有软骨损伤或半月板损伤的人群,老人与小孩都不适合“跑马”运动。此外,对于一些没有经过规范训练的跑步爱好者,例如平时只跑过几次10公里甚至20公里,就盲目“跑马”也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量力而行 学会避险很重要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尽相同,尤其是业余跑步爱好者,切不可高估自己的运动能力,凭借一腔热血坚持“上阵”,在比赛过程中遇到心慌、胸闷等各种身体不适亦不能盲目坚持,这样很容易导致身体机能的损伤。

在各项马拉松赛事中最严重的健康损伤莫过于运动型猝死,事实上在跑道上发生的猝死悲剧并不罕见,令人痛惜,其中大多数属于心源性猝死,而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瘤等疾病是引发此类猝死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跑马”之前,到医院定期进行系统的健康评估非常关键。此外,横纹肌溶解同样是造成猝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引起该病症最常见的原因是患者平时跑步的积累不够,仓促“上阵”,或者患者处于感冒发烧或腹泻等患病状态下坚持带病“上阵”,当肌肉因为不当运动受到破坏,肌肉里的肌红蛋白大量进入血液,可能导致急性肾衰竭。

在训练与比赛中,运动系统的损伤则最为常见,包括膝关节的软骨损伤、胫骨的疲劳性骨膜炎、踝关节的软骨损伤、足部损伤以及外阴部与尿道口的擦伤等,造成此类损伤的原因很多,包括跑步动作不规范,训练不够科学,休息不足,身体缺乏必要的维生素、矿物质及水分,跑步衣物的不合适等。

因此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跑马”之前,一定要有长期、规范的科学训练,最好有专业教练针对跑步姿势、技巧、用具选择等方面的指导,此外对于比赛路线要做提前的深入了解和规划,才能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地身体损伤。

满血复活 赛后恢复有讲究

一场“跑马”下来,即便是对于专业运动员而言也不是件轻松事,对于业余爱好者更是一次极度地身体消耗。

值得注意的是,冲过终点线,绝对不能停在原地,而是需要继续慢跑一段,即便是实在感到太累也需要继续向前走一走,如果马上停下来很容易发生重力性休克。

这是因为当运动马上停止,大量的血液仍在向下肢输送,而下肢此时却已不再奔跑,肌肉收缩变小甚至是停止,无法将输送到下肢的血液及时挤回到心脏,造成心脏和大脑血液缺失,就很容易出现重力性休克的发生。因此预防这种情况出现,就需要继续慢跑一下。跑步结束后还可以用凉水冲下肢,作用相当于冷敷,帮助受伤状态的肌肉快速恢复。降温的同时也要做好保暖工作,赛后及时披上衣物,防止体温快速下降,谨防失温。

赛后及时补充丢失的体液很关键,可采取少量多次原则,第一时间最好补充含有糖、盐以及维生素的液体饮料,不过糖的浓度一般来说不要超过6%。进食一般在赛后1个小时后,以精致、体积小、易消化、能量高为特点,此时的主要目的是尽快补充消耗殆尽的肌糖原与肝糖原,因此,糖类为主(淀粉),约占总热量的70%,蛋白质约占15%。当然,还要继续补充水、盐及维生素与微量元素。不易进食大鱼大肉,以及一些难消化的食品。

如果赛后感到身体不适,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让身体长时间处于极限状态,本身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感到不适盲目硬抗本身就很危险,要时刻牢记“跑马”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求医问药

编辑:杨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