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1 15:10
一万余年前,中国人已经开始培育水稻。21日,国博捧出“第一粒稻”。“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上,近200件文物展厅讲述上山文化的故事。
水稻养活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稻作农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2000年11月,考古学家在浙江省浦江县发现上山遗址。此后,在以上山遗址为命名地的“上山文化”考古工作中,陆续发现了一万年前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和大量彩陶遗存。如今,这些精彩的成果被搬进了国博展厅。
炭化稻米是展厅里的绝对主角。这粒米距今约11000至8500年,2006年在浙江省浦江上山遗址出土。经测量,稻米粒长3.732毫米、粒宽1.667毫米、粒厚1.723毫米,属于驯化初级阶段的原始栽培稻。专家介绍,上山遗址早期文化地层中出土的炭化稻米,是目前通过系统浮选法在层位清晰的考古遗址中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稻米。同时,在义乌桥头遗址、仙居下汤遗址、永康湖西遗址均发现了数量丰富的上山文化的炭化稻米,表明在上山文化中晚期水稻的食用更加普遍。
一粒米,从田野到饭桌的过程也被生动还原了。上山遗址发现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较为完整的证据链,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这些发现让稻作栽培历史上溯至1万年前,刷新了人们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认识。专家说,上山文化不仅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世界文明也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展厅里,最早的彩陶、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等上山文化重要标志性遗存纷纷亮相。展览还辅助丰富的考古学知识介绍、场景复原、多媒体等展示手段,兼顾学术性与趣味性,展示人类稻作农业起源之初的社会、经济与文化面貌,反映中国早期的定居村落及其社会生产与生活情况,呈现上山文化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