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海良:六中全会《决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和理论的开创性探索
北京日报

2021-11-22 12:55

热点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重视和善于运用历史规律的高度政治自觉,体现了我们党牢记初心使命、继往开来的自信担当。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近日,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首都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来自相关研究机构、高校、新闻媒体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在发言中畅谈学习心得与体会,一致表示这次全会精神令人鼓舞,振奋人心,必将激励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本端摘编专家发言部分内容,供读者学习参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和理论的开创性探索

顾海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这是贯穿于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的思想主线。这里提到的“党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和“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这“三个历史”及其内在联系,是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基本线索,也是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理论和现实的基本遵循。“三个历史”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在《决议》中得到显著的彰显和昭示。

首先,《决议》对党的历史的四个时期及其四个“伟大成就”作出阐释。这就是: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其次,《决议》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为主线,凸显了四个历史时期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次,《决议》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理论和现实发展的结合上,以“三史”的内在联系为主线,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作出阐释,无论是“历史意义”的五个方面,还是“历史经验”的十个方面,都深刻地蕴含着同时也全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辉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智慧及其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

最后,《决议》阐释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从“三史”的内在联系上,全面阐释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作出全面阐释。

正是在“三史”的结合上,《决议》对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这“两个确立”作出了完整、准确和科学的论证。

(作者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编辑:孟紫薇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