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初心·礼赞清廉③吉鸿昌:从爱国旧军人到共产主义战士
清风北京

2021-11-23 10:22

清风北京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教育引导全市党员干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清风北京”深入探寻首都红色地标、红色人物、红色家风、红色文物背后的血脉赓续和基因传承,策划推出《史鉴初心·礼赞清廉》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吉鸿昌:从爱国旧军人到共产主义战士

吉鸿昌生于1895年,字世五,原名吉恒立,河南扶沟人,抗日英雄,爱国将领。1913年,不满18岁的吉鸿昌加入冯玉祥部队,因骁勇善战,人称“吉大胆”。1932年,吉鸿昌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吉鸿昌在张家口组织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1934年在天津组织成立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11月9日,在天津法租界被捕。11月24日,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时年39岁。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河南省扶沟县吉鸿昌将军纪念馆,陈列着一个细瓷茶碗,上面烧有“作官即不许发财”七个大字。这个茶碗是吉鸿昌将军生前所用,题字是他亲笔所写,让我们在一个世纪之后仍然能感受到吉鸿昌将军的清廉操守。正如这只茶碗在窑火中的淬炼,吉鸿昌将军在战火中也经历了一次“蜕变”,从爱国旧军人成长为一名坚贞不屈的共产主义战士。

作官即不许发财瓷碗

清廉:作官即不许发财

吉鸿昌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吉茂松性格豁达,为人豪爽,治家颇严,常常以“人穷志不穷”等做人道理教育子女。父亲的教诲和生活的磨炼,养成了吉鸿昌刚烈正直的性格。1913年,不满18岁的吉鸿昌加入冯玉祥部队,冯玉祥对他很是赏识,送他到模范连当学兵,之后提升他当手枪连连长。1920年5月,吉鸿昌回乡探望病中的父亲,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吾儿正直勇敢,为父放心,不过我有一句话要向你说明,当官要清白廉政,多为天下穷人着想,作官即不许发财。你只要做到这一点,为父才死而瞑目。”吉鸿昌强忍悲痛,含泪答应。

返回部队后,吉鸿昌将“作官即不许发财”这七个字写在碗上,交给陶瓷厂仿照烧制,还专门举行了一个赠碗仪式,分发给下属军官。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家父教诲,作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他担任西北军十九师师长时,认法不认亲,枪毙了欺男霸女、横行乡里,与姘妇合谋杀人的侄子吉星南。

1929年,吉鸿昌当上宁夏省主席后,用家产和节省的俸禄在家乡创办了一所学校,每次回乡都亲自给师生讲课。学校规定:凡是贫苦子弟一律免费读书,书籍文具由学校提供。在吉鸿昌资助下,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超过了当时的县立中学,号称“豫东第一”。 

蜕变:投错了门路,就拔出腿来

吉鸿昌自幼便十分仰慕岳飞、文天祥等英雄人物,他常讲:“人生在世不能只做吃饭睡觉的机器,要有心、有胆、有作为,要成为一个对国家民族有用的人”。30年代接连经历几次军阀大战后的吉鸿昌,已经开始厌倦这种残酷且毫无意义的内战。想到自己从军以来,各派军阀只管争夺地盘,不问百姓死活,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蚕食,手握兵权的蒋介石反倒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而此时的苏区也引起他极大兴趣。他想不明白,为何只有区区数万兵力的苏区,却毫不畏惧蒋介石的“围剿”?为何条件那么艰苦,却源源不断地有仁人志士前往苏区?

为寻求答案,吉鸿昌通过部队中的中共地下党员与中国共产党取得联系,随后化妆成锔锅补壶的工匠进入苏区考察。在这里他被眼前的一幕幕深深震撼了:干部勤俭节约,士兵士气高涨,政府清正廉洁,百姓积极热情。这让吉鸿昌思想觉悟有了极大提升,他说“投错了门路,就拔出腿来!”此后他拒绝“剿共”,准备弃暗投明,并向部下宣传“枪口不对内”“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等进步思想。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因消极执行“围剿”命令而被蒋介石驱逐到国外“考察实业”的吉鸿昌秘密回国。不久,他便毅然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经党组织考察培养,于1932年4月在北平由中共北方政治保卫局秘密接收入党,从一名爱国旧军人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在党组织帮助和指导下,吉鸿昌先后组织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痛击日本侵略者,声威大震。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多伦。

1933年7月,在收复多伦的战斗中,吉鸿昌亲自到前线督战指挥,并朗诵四言诗一首鼓舞士兵:“有贼无我,有我无贼。非贼杀我,即我杀贼。半壁河山,业经改色。是好男儿,舍身报国。”1933年10月,同盟军在北平小汤山一带遭到国民党军和日伪军两面夹击,最终失败了。1934年初,吉鸿昌潜往天津组织成立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继续从事抗日活动。他在家中设立了一个秘密印刷所,出版革命报刊《民族战旗》,他还将自己的的住宅设成党组织在天津的地下联络站,常常与共产党人以打牌、会友、听戏为掩护,联络各方爱国人士共同反蒋抗日。他曾说:“我能够毁家纾难,舍生报国,拒绝利诱,见危授命,这样来抗日救国,这正是党给我的感召,这正是党的意志。” 

忠诚: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吉鸿昌因为与国民党当局对日妥协政策背道而驰,被蒋介石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严令特务机关不惜一切手段除掉他。此时吉鸿昌处境已十分危险,党的地下组织要他撤离,但吉鸿昌考虑到有许多工作还要在天津继续进行,于是先把家眷转移到英租界的牛津别墅,自己则居住在国民饭店或惠中饭店。

他的夫人胡红霞曾回忆,吉鸿昌将军在1934年11月9日被捕前的下午,回到家中向自己要一万块钱存款,说有急用。胡红霞说存款还有十几天就到期了,到时会有利钱。吉鸿昌却说:“搞革命,搞反蒋抗日,还能等十来天啊?这钱是咱们的,可用在革命事业上比咱们自己花更有意义。”

吉鸿昌与夫人合影。

1934年11月9日晚,吉鸿昌在法租界秘密开会时,遭军统特务暗杀受伤后被捕,关押在炮局胡同北平陆军监狱。

北平陆军监狱。

在狱中,他受尽严刑拷打,但始终坚贞不屈,他说:“我是共产党员,由于党的教育,我摆脱了旧军阀的生活,转到工农劳苦大众的阵营里头来。我能够参加革命的队伍,能够成为共产党的一员,能够为我们党的主义,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正是我毕生的最大光荣。”

1934年11月24日,吉鸿昌在走向刑场的路上,弯腰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写下震撼人心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写罢慷慨陈词: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然后,坐在椅子上,正视着敌人的枪口,从容就义。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从白布裤褂里找出铅笔头一根,小香烟纸一方,上有遗书一行:“我的死暂不要告诉我妻子知道。”另一行写:“不要厚殓”。1945年中共七大,党中央决定授予吉鸿昌革命烈士称号。

就义诗。

吉鸿昌就义后,夫人胡红霞教育子女长大成人,他的孩子们为人低调,从未以革命功臣子弟自居。吉鸿昌之子吉兰泰,退休前是天津的一名普通教师,吉鸿昌就义时年仅两岁的女儿吉瑞芝后来曾说:“作官即不许发财是吉家子孙传承的座右铭,不管做什么事,不是我们应该拿的我们绝对不拿。”

1971年,周恩来总理评价吉鸿昌时说:“吉鸿昌同志由旧军人出身,后来参加共产党,牺牲时很英勇,从容就义,要把他的事迹出书!”1984年,吉鸿昌烈士牺牲50周年,聂荣臻元帅评价他说“吉鸿昌烈士是民族英雄,将永垂不朽”,并亲笔题写了“民族英雄吉鸿昌”七个大字。

吉鸿昌将军用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谱写了一曲为民族解放不懈奋斗、信仰坚定、清正廉直、勇于献身的英雄壮歌,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本文根据公开资料编辑整理)

北京党史中的清廉故事

编辑:应晓燕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