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4 20:13
曾两次在战争中逃生,从小随家人辗转中东、东南亚、北美,并最终选择定居中国北京,现在在中国拍电影。这是伊朗裔导演苏纳山的经历,他执导的首部电影长片《指引》正在上映中,影片从一个可以识破谎言的APP“指引”展开,探讨的是,当科技介入情感关系,人性能否经受住考验?
11年前,苏纳山来到中国,抵达3天后,他就爱上了这个国家。中国已成为目前他人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他的第二故乡。“苏纳山”这个中文名字,是他伊朗名字的音译,他说,很喜欢“纳山”这个词,“它提醒我应该在生活中追求的一些东西,比如接受、宽容和忍耐。”
苏纳山一开始拍的是短片,在完成几部短片后,他开始写作长片剧本,并通过摄影师认识了音乐人方大同,后者在看过苏纳山几部短片作品后,决定一起合作拍摄长片,还一起创立了电影公司,方大同也成为《指引》的监制。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在中国拍摄汉语电影时,苏纳山坦言,他觉得在这里可以找到“对这类艺术片持开放态度,同时充满耐心和好奇心的观众。”
导演苏纳山
《指引》这个故事的创意是在苏纳山写作另一部电影剧本时产生的,他觉得这个概念值得拥有一个独立的故事,于是便开始了创作。“我一直想探索人性、自然和科技这三个领域的交叉点,谎言或欺骗是人类历史上许多冲突的根源,如果没有谎言或者说可以识别谎言了,冲突就会消失吗?我选择用一对普通夫妇的故事来探讨这个问题。”苏纳山说。
拍摄《指引》前,苏纳山花了好几个月与演员讨论故事、角色和表演风格,并且有意让他们不同于大多数华语影片。由于片中有不少长镜头,他们花了很长时间排练。片中,常见的16:9画幅和4:3画幅交替出现,当男女主角出现时,用的是更小的4:3画幅,让观众感受到二人的亲密情感;而当另外一对夫妇在一起时,则会出现宽屏画幅,相对应的是更疏远的情感。苏纳山解释说,这样处理既有助于观众理解人物关系,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分辨片中的两条时间线。
到目前为止,苏纳山拍摄的都是比较小众文艺的独立电影,与那些大片厂的商业片相比,他们的预算和资源都很有限,但他认为从积极的一面看,在创作上也拥有更自由的空间。不过,他也直言,自己并不排斥更大规模的电影或者与制片公司合作。
“我们现在有几个成熟的剧本正准备开发和拍摄,其中一部是一个比较大预算的原创科幻电影,讲述九十年后一个生活在非洲的中国家庭的故事,这是一部硬科幻片,非常商业化,还有一部感人至深的青春片。”苏纳山说,他正在创作一个基于《指引》世界观的10集网剧。“讲述‘指引’APP上线期间一个家庭和一个侦探在未来城市的故事。它节奏很快,充满戏剧性和悬疑元素,在美学上属于‘黑色电影’,会比电影更冷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