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7 19:20
12月8日,95后钢琴家万捷旎将登台中山公园音乐堂,带来声、光、影融合的沉浸式先锋跨界艺术之旅《15°——万捷旎的钢琴与数字印象》。
万捷旎3岁学琴。迄今,年轻的她已作为独奏家与指挥大师祖宾·梅塔、克里斯托弗·艾森巴赫以及国内外30余支著名交响乐团合作演出。“我一直希望能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我擅长的古典音乐结合。”万捷旎说。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范圣玺教授对中国的节气很有研究,在此契机下,双方共同策划了这次将音乐可视化、并与自然相融合的演出。
“演奏会取名‘15°’,是因为音律中的‘15°’包含了24个音符,而在自然的二十四节气中,太阳运动轨迹以每15°为一个节气。”万捷旎介绍,本次音乐会呈现的15首曲目以自然季节为题,按岁月编排组织,每个章节中都有中西作曲家对于不同季节的诠释,包括肖邦、格里格、德彪西、李斯特、谭盾、丁善德等中外作曲家的经典乐作品,展现东西文化的交流。除了钢琴家的现场演绎,演出还将通过新媒体技术呈现出绚丽的光影舞台。创作团队运用了交互式动画、算法动画、动作捕捉、3D扫描等数字媒体技术,为每一首乐曲量身定做视觉化表现。舞台大屏幕上还将出现一个梦境中的万捷旎,与钢琴一侧的万捷旎联动。
“这是一次不同于以往的钢琴演奏会,也区别于音画结合的新媒体音乐,它是钢琴与数字印象结合的有机体。”担任本次音乐会艺术总监的范圣玺说。为更好地还原曲中意境,万捷旎和数字媒体团队多次进行实地取景。在新媒体动画生成过程中,数字艺术家先要提取自然节气中的一系列参数,比如为了表现《春之旅组曲》,工作人员研究了数十种属于春天节气的花朵,并提炼出花朵的抽象图案,将不同植物的花期与音乐旋律结合;在《雪之舞》中,飞舞的雪花随音乐律动。工作人员曾特意前往江南古镇,用3D扫描技术采集树木与假山石数据,待到最终与钢琴演绎融合,整个过程一耗时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