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9 06:50
顺着朝阳区奥林西路向北骑行,眼看转个弯就能拐上五环辅路,但前方横亘的一大片绿地,却让非机动车道突然“断头”。近日,奥林西路完成了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专用车道施划工作,成为城区首条冬奥专用车道。市民呼吁,希望能借这个机会将这条路上的骑行痛点问题也一并解决。
在梳理12345热线时记者发现,有关骑行的市民诉求,多集中在非机动车道的人性化设计上。除了断头路,过立交桥费劲、让行提示不足等,也成为影响骑行感受的痛点问题。
痛点①
非机动车道突然“断头”
打开电子地图,搜索奥林西路,能看到这条南北向的道路直通北五环奥林西桥,机动车经奥林西桥右转,既可以上北五环主路,也可以到达北五环的辅路。从地图上看,奥林西路是没有非机动车道的,但实地走访发现,这条非机动车道却是存在的,只是修到奥林西桥竟成了断头路。
一位市民说,他曾在断头路附近看到多名施工人员,联想到奥林西路成为冬奥专用车道的新闻,还以为断头路的问题终于要解决了。结果,向施工人员一打听才知道只是空欢喜一场,这里进行的是绿化工程。
奥林西路北端的断头路被诟病多年。
这处断头路还导致一个怪现象——北五环奥林西桥向东路段,辅路上的非机动车道竟是从奥林西桥的机动车匝道上生生“接”出来的。市民该如何把车骑上去呢?敢于骑着车和机动车抢匝道的人毕竟是少数,这也导致奥林西桥向东路段的非机动车道利用率极低,几乎形同虚设。
11月23日,记者来到奥林西路现场查看。由南向北走,机动车道旁,起初无论是非机动车道还是人行便道,都没有任何异样,非机动车道部分路段还铺着显眼的橡胶“红毯”。行进一公里后,在奥林西桥的匝道附近,眼前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便道突然“消失”了,这条路压根儿没修完,断头处齐刷刷的,再往前便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墙外的大片绿地了。其实,在奥林西路南端,竖立着一块提示牌,注明前方非机动车道为断头路。不过还是有不少人误入其中。
早先,奥林西路曾经也是骑行健身爱好者们的“打卡”地。骑行健身爱好者王先生说,绕行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一圈,这条路线大约7公里形成一个闭环,非常适合骑行健身,但就因为公园西侧奥林西路这处“断头”长期接不上,让大家没办法自由畅快地享受骑行。
近期,有网友在微博中再次吐槽奥林西路的“断头”问题。网友提到,奥林西路已经成为冬奥专用车道,社会关注程度明显提高,周边各产业的发展以及通勤人员的增加也可预知,这处骑行痛点也该治一治了。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奥林西路的属性为市属道路,断头路形成原因系规划问题。为解决断头路难题,近期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及各相关部门已经到现场摸底,并着手研究解决办法。
痛点②
没设非机动车道过桥太费腿
“我怎么发现,在道路规划上,非机动车总是受排挤?!”谈及骑行痛点,有市民在投诉相关问题时发出这样的感叹。从环路的一侧到另一侧,机动车能通过立交桥直行,需要盘桥或绕路的却是非机动车,这个设计让很多喜爱骑行的市民颇感无奈。
以北四环路惠新西桥为例。干杨树甲16号院位于北四环路北侧,有市民反映,如果他骑车回家,从北四环路南侧骑到北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因惠新西桥没有给非机动车提供便利,绿色出行着实费腿。
惠新西桥的长坡道让骑行者望桥兴叹。
原来,南北走向的惠新西街被东西走向的北四环路“拦腰截断”,若是开车,经由惠新西桥,机动车从北四环路“头顶上”便可轻松跨过;若是步行,可以选择地下通道或者过街天桥。可唯独骑车是最麻烦的。11月24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北四环路惠新西桥路段区别于其他桥区,桥下路段是封闭的,非机动车无法从桥下抵达北四环路对面。
“这个设计是不是有点儿欺负人?”干杨树甲16号院居民刘先生指着惠新西桥旁长长的坡道说,如果想骑自行车到北四环路的对面去,就得把车推上这条坡道,到达桥上的人行便道区域后,还得一直推着车步行,直到从对面的坡道下去。但是这条坡道对于很多人来说,走着都费劲,更别提推车了。
刘先生所说的两条坡道总长度约160米,不仅长还很陡。走这条坡道,无论是推车,还是骑车,爬到一半都累得人龇牙咧嘴。
观察周边环境,对于骑行者来说,从惠新西桥跨过北四环路确实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桥上道路仅供机动车通行,桥下的地下通道仅在路口西侧,经惠新西街南向北的骑行者骑到北四环辅路向西转弯便是逆行。如果实在不想爬坡,顺着北四环辅路非机动车道向东绕行至惠新东桥,可以算是最优的办法,不过折返的距离超过1000米。
早晚高峰时段,记者看到很多人“优中选优”,既不绕行也不爬坡,而是抢行惠新西桥机动车道直接跨过北四环路,但这么做不仅违反交规,而且安全隐患极大,一辆辆机动车从身边呼啸而过。
痛点③
缺少提醒机非交会处顾虑多
二环路安定门桥、东直门桥、东四十条桥、朝阳门桥都是环岛路段,骑行过环岛,需要遵循相对特殊的骑行规则。以安定门桥为例,从北二环南侧辅路西向东骑行来到安定门环岛,眼前的非机动车道“分叉”变成了两条。右边的非机动车道是右转道,从这条车道可以向南去往安定门内大街;而如果想向东沿着环路继续直行,则要走左边的非机动车道,这条直行非机动车道会从环岛下方穿过。于是,问题来了——
继续在环路内直行的骑行者在向左侧非机动车道变道的过程中,要斜穿过一条机动车辅路,由此便与直行的机动车有了交集。骑行者无法实时关注后方来车的情况,一旦车流量较大,在短暂的机非混行变道当中,双方都有顾虑。有市民反映,二环路慢行系统大大提升了骑行的舒适度,但唯独在这个变道的点位上,不得不“捏闸”。
11月24日,根据市民提出的问题,记者来到安定门桥骑行体验。当骑车行至安定门桥时,仅仅是减缓了车速,有了变道的意向,身后已经有机动车开始鸣笛了。尽管记者给后方机动车打了变道的手势,但仍不放心,还要反复回头观望后面的机动车是否减速让行。
不少骑行者也是如此。骑行通过环岛下方,一进一出需要变道两次,每次变道时,他们都要瞻前顾后,生怕被身后的机动车剐蹭。一些电动自行车骑行者仗着自己车速较快,变道很突然,就会导致后方机动车紧急刹车。当日下午3时许,记者眼见一辆电动自行车变道过程中,险些与机动车发生碰撞。
记者从东城区城管委获悉,安定门桥、朝阳门桥、东四十条桥及东直门桥桥下设置了机非混行车道,并加装了“自行车优先”标志,现场查看时记者注意到这些桥下的相关标志均已施划完毕。既然这四座桥下非机动车道的“先天不足”已经有了解决办法,有市民据此提出,不光要解决桥下机非混行车道的让行安全问题,机非车道交会处的让行安全问题也同样需要解决。
市民建议,非机动车变道产生的机非交集在所难免,希望管理部门在周边路段提前设置提示牌,提醒机动车司机前方为非机动车变道路段,应适当减速;同时,在非机动车变道路段设置反光镜面,让非机动车骑行者不必频繁回头,也能观察后方来车情况。
近年来,北京不断升级城市慢行系统,拓宽非机动车道、设置反光道钉、增加非机动车一次性转弯车道……一系列举措亮点不断,在这样的非机动车道上骑行,市民深感北京交通环境飞跃性的提升。当大家对城市慢行系统产生认同感后,其他路段非机动车道存在的设计痛点,会让人产生更明显的心理落差。希望相关部门能不断完善非机动车道的规划设计,尽快攻克这些难点痛点,满足市民需求,让绿色出行更畅通,更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