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 《好竹连山觉笋香》:左手诗词,右手美食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1-12-01 10:00 语音播报

热点

寒冷的冬季,最宜做些什么呢?读书、做饭、品茶、撸猫……

灶上,白菜、云腿的香气溢出砂锅;心头,“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醲”的诗句信马由缰。这样的你,是不是会嘴角微微上扬。

左手诗词,右手美食。我们的新书《好竹连山觉笋香:古诗词里寻美食》带你品读诗人舌尖记忆,开启古雅美食之旅。

书中选取37首古诗词作为切入点,分为蔬食第一、鲜味之美、五谷丰登、花果飘香、四季食俗、饮食杂记等6大类别,介绍食物食俗的源流演变、传统习俗、历史典故等内容,每章配有精美插图,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知识性、趣味性兼备,是一本有关传统美食、节气食俗等知识的优秀读本。

古时有种菜,名“菘”。不但名字优雅,在第一次吃它的杨万里眼中,它如冰雪,如玉石,如水晶,“新春云子滑流匙,更嚼永蔬与雪虀。”简直不知道该怎么赞美这种蔬菜才好了。

而南齐的周颙被问到哪种蔬菜味道最赞,更是用“春初早韭,秋末晚菘”一句简洁优美的“食评”,把它推到一个新高度。可你知道吗?菘,就是今天在你眼中平平无奇的白菜!

在“蔬食第一”章节中,还有许多趣事、雅事、乐事。比如“吃笋”在历代文人心目中,不仅是舌尖的享受,更是一种别样的文化体验。

而当樱桃与春笋作为CP同时出现在诗词中时,它们就是春季悦目可心的物产代表,其地位之高,非其他食蔬能及。从唐代郑谷的“恨抛水国荷蓑雨,贫过长安樱笋时”,到宋代陆游的“杖屦寻春苦未迟,洛城樱笋正当时”,再到明代唐寅的“一番樱笋江南节,九十光阴镜里尘”,至清代陈维崧的“樱笋年光,饧箫节候”……时光流转千年,阳春三月便以“樱笋年光”“樱笋时”也逐渐成为“阳春三月”的样貌永远地定格在诗词之中。

全书最让人流口水的章节,非“鲜味之美”莫属。

无论是”烂煮春风三月初”的“鲜笋趁鲥鱼”,还是“菊留秋色蟹螯肥”的“蟹与诗与酒”,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之中,不但鱼蟹羊肉之绝妙美味飘出纸外,萦绕口鼻,而且诗人“左手持蟹螯,右手持酒杯”的旷达不羁跃然纸上,令今人心向往之。

快节奏的现代人生活,日常饮食越来越追求方便快捷,很多年轻人更是靠外卖“续命”。对节气、节气饮食传统的重视无形中成为许多人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对家乡的思念、对精致生活的向往。 

立春要吃春菜,夏至要吃凉面,中秋赏月更是少不了一盘月饼,到了冬日落雪时自然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些“四季食俗”,讲述的是饮食习俗与传统,表达的却是中国人顺应天时、敬畏自然的生存哲学。

本书于“古诗词中寻美食”,可涉及内容不仅是美食。在“饮食杂记”一章中,不但有中国人的餐桌美学、诗人美食家陆游的“养生心得”、辛弃疾的“英雄泪与烟火气”,还有廉颇、纪晓岚等历史上有名的“大胃王”的故事,以及“古人充满想象力的醒酒方式”……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美食讲究“色香味”俱全,“色”字也不只是在说食物本身,更是一种对饮食环境与氛围的高级追求。

“红虾青鲫紫芹脆,归去不辞来路长。”在唐代诗人许浑的这句诗中,前半句诗里的七个字,就让人看见三种颜色,红、青、紫凑成一盘,只一眼就让人垂涎三尺。

名家笔下生美味,古代吃客故事多。《好竹连山觉笋香》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细腻立体地讲述我国深厚的美食文化与历史,让读者沉浸在古诗词中,领略中华传统文化之魅力。

诗词歌赋与烟火人间

刘菲

书画琴棋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人们总是惯于把食物简单归类,雅的,俗的;轻的,重的;超然物外的,红尘之中的……似乎诗歌这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就必然是雅的、有距离的;食物这种生活必需品,就必然是俗的、接地气的。其实,生活哪儿能这般简单拆解。

诗词与美食,究竟哪个更重要?人们可能会各执一词。诗歌,是平凡生活里灿烂的闪光;吃饭,是一件最微小的“大事”。歌以咏志,人生有了“诗”才有意趣;民以食为天,人们有了“吃”才有延续。诗人美食家焦桐这样描述他心中的“诗”与“吃”:“双手各执一端:左手缪斯,右手烹饪,诗与美食,不相上下。”

同样,我们评判诗词与食物的标准,似乎也可以互通。张岱评价他心中的“至味”——“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的鲜笋,用了这样一句话:“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但有惭愧,是对鲜笋的冲淡平和之美的赞叹,是对食物天然滋味诗词歌赋与烟火人间的感动……也许还有对自然馈赠的感恩,对自己不事农桑的羞惭,也许夹杂着对故朝追忆的迷思,但常常有“咄咄惊奇”妙语的张岱说出这样平实低回的句子,却有着别样的情绪。

好的诗词,不一定辞藻华丽,但往往做到言情能动人心怀、述意能感人肺腑、写景能悦人眼目。好的食物,不一定奢靡繁复,而往往在于味道里浓厚的人情味、市井气、故乡情,回味绵长。因此“情味”二字,似乎可以打通这所谓“雅”“俗”的界限,让二者更加水乳交融。

诗词与美食都有着许多难以言表的意趣,是只能意会的中国味道和中华气韵,无怪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饮食文化”是如此不可忽略、如此引人入胜的一部分。在古诗词中寻章摘句觅美食,在诗词歌赋中体味烟火人间,更是寻觅古人意趣、情味的有趣旅程。

作者

作者刘菲是位80后青年诗人、美食家。近年来,业余时间专注于诗歌写作和历史研究,特别是饮食文化史,窥察古人饮食风貌,探寻美食文化底蕴,传承饮食审美理想。撰写发表《夏至面:面面俱到,才是夏天》《宋人茶事:盛世之清尚》《汴梁人的口腹之欲》等文章。

插画师

插画师母隽楠,青年艺术家、自由插画师、动画导演、漫画家。辽宁美术家协会会员,漫画动漫连环画插图艺委会会员。潜心研究实验绘画,把实验水墨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与不同新型艺术媒介的应用。她的作品典雅清新、栩栩如生,与文字相得益彰,十分出彩。

跟着好吃的大诗人

品味“好吃的”古诗词

用诗人的舌尖记忆

开启一场古雅的美食之旅


编辑:胡德成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