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3 10:46
曾经流行于北京的各大庙会、街巷小店上的砂板糖,在非遗传承人赵崇和夫妇的手中,在赵登禹路后帽胡同21号的老四合院里重生了。从2014年开始,手工制作砂板糖,采用了自助售卖的形式,受到了老北京人的追捧。对此,赵崇和自豪地说:“自助售卖五年来,账面上从没出过错儿。”
砂板糖在民间流行的称谓叫“药糖”,是不少老北京人家中常备食品。每到换季,或闹天儿,嗓子难受了就含上一块,可谓是“小药”治病。
走进赵登禹路后帽胡同21号的四合院,再接连拐两个弯就是和增田食品店,不大的房门脸儿前能看到一个盖着木板的箱子,板上贴着“购砂板糖可自助”和不同规格砂板糖的价格,旁边是两个可扫码付款的二维码。掀开木板,片状的、瓶装的砂板糖在箱子里码得整整齐齐。
听到有客人,已经77岁的赵崇和戴好口罩,出门热情地打招呼:“买糖啊?现在是自助售卖,自己拿就行。”
赵崇和介绍,从2004年起,他与老伴开始重拾家传的砂板糖制作技艺,并将这个曾经在北京销声匿迹的传统食品重新推向市场、各大庙会,以及销售点和网店,销量十分可观。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销售点和网店关了,赵家的砂板糖就在自家门口卖。
开始,老两口每天轮流守着,但天天这样,费时也耗精力。于是,就有了自助售卖的法子。
“来这儿买糖的,大多是老北京。一是尝尝鲜,二是为了寻找老北京的味道。”赵崇和说,“自助售卖后客户随拿随用,钱都是自己放在那。这一晃5年了,居然没有出现一笔错账。”
为了方便不会扫码支付的老年人,赵崇和就特意在门口放了一个黑色挎包,里边每天装100元的零钱,供大家自己找零。
有时候,一些小学生买糖却忘了带钱,他们便恭恭敬敬写了纸条:“赵爷爷田奶奶,我今天真的没带钱,拿走了两片共50元,明天一早送钱来……”
赵崇和介绍,手工做砂板糖是个体力活,制作100斤糖,熬制过程不能离开人,这一盯就是10到12小时。如今,他和老伴儿上了年纪,已经有些做不动了。可一想到那些等着糖吃的老客户,他还是坚持下来。
“继续坚持坚持吧,现在卖多卖少无所谓,就是希望这门技艺、这砂板糖能传下去。”赵崇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