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首家官方认可的证券交易所为何花落北京?经历何种变迁?
北京日报 | 记者 张品秋

2021-12-03 17:19 语音播报

城事

酝酿多年的北京证券交易所日前揭牌开市,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从蓝图变为现实。回眸历史,证券交易所是人类金融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证券交易从四百多年前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诞生后,它的一举一动始终牵动着融资者和投资者的神经。

2021年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

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诞生在北京

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开埠通商,证券及证券交易便被外国人带到了中国。当时,证券交易活动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等金融业发达的城市,北京并不是全国的金融中心,但最终中国首家官方认可的证券交易所花落北京。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第一个早期外商证券市场在上海出现,并于1869年出现了第一家专营有价证券的洋行——英商长利公司。1891年,英商开办“上海股票公所”,其组成人员主要是洋商中一些专门从事证券买卖的经纪人。其虽为一个证券掮客公会,但已具有交易所的雏形。1905年,该所正式定名为“上海众业公所”,这是外商经营的中国首家证券交易所。它的主要交易对象是外国企业股票、公司债券、外国在上海的行政机构发行的债券以及中国政府的金币公债等。

中国人自办证券交易所的历史自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洋务运动兴起后,晚清政府和民族资产阶级兴办的股份制企业增多,当时上海的茶、纱、皮货、古董、钱业商人,开始以股票买卖为其副业,他们交易股票的场所固定在上海的惠芳茶楼。到了1914年,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成立,其内部附设证券买卖市场,交易开始形成固定时间,买卖要遵照一定的办法,此时的证券买卖市场已具有证券交易所的雏形。

与此同时,学界和政界也开始探讨设立证券交易所的事宜。1904年,梁启超首倡由中国人开办“股份懋迁公司”,即证券交易所。1907年买办商人袁子壮又提出仿效日本的“取引所”组织成立证券交易所,但均未被清政府重视与采纳。

1916年,孙中山为革命事业募集经费,联合上海著名商人虞洽卿,倡议成立上海交易所,呈请北洋政府批准。但不久北京发生“府院之争”,北京政权动荡。张勋复辟后,上海金融市场陷入混乱,银根紧缩,商业停滞,筹办交易所一事只好暂且搁置。后来,控制北京政府的段祺瑞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孙中山毅然南下护法,与北洋政府公开决裂,因而受到通缉,并被取消了上海交易所发起人的资格。

在上海交易所申办胶着之际,1918年3月,北京商界和金融界的王璟芳、岳荣堃、曲卓新等人在石驸马大街发起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当月即获农商部批准,并于1918年6月5日正式开业。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由中央政府核准的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章程规定:本交易所为股份有限公司,创设初期资本总额为中国通用银圆三十万元,分三千股,每股金额一百元,股份由股东认购。

“北京证券交易所”交易对象除政府公债外,还有企业股票和中外银行发行的纸币,但大宗交易仍为政府债券。交易方式分为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两种,当时规定债券5000元为一个交易单位,股票5股为一个交易单位。这样的交易门槛在当时并不算高,所以证券交易非常活跃。交易所的交易时间和银行相同,即上午10时至12时和下午2时至4时。一般来说,买卖成交均在上午进行,以便下午进行交割。如果是在下午买卖成交,则必须在次日冲账,因证券交易行情瞬息万变,所以下午进行交易的比较少。

北洋政府批准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主要是为了应对公债发行泛滥和“停兑风潮”,因此交易所的经营活动深受政府的影响与控制。据1918年11月30日该所第一届营业决算报告,“北京证券交易所”各项证券共成交2120万元,其中现货交易1114万元,期货交易1006万元,维系了北洋政府巨额的财政开支。

1928年,国民政府南迁定都南京,“北京证券交易所”更名为“北平证券交易所”。各银行总行也因政府南迁而相继迁往上海,当时发行的公债又多集中在上海,北平的资金大量外流。“北平证券交易所”的经营日趋冷落。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沦陷,“北平证券交易所”被迫停业。

此时沿海城市的证券交易所陆续兴起。上海证券商品交易所和天津证券交易所分别于1920年和1921年开业,汉口、广州、南京、苏州、宁波等地也纷纷效仿。一时间,迎合当局筹款需求和好利者投机心态的交易所在中国出现滥觞。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社会游资利用证券交易所热炒军需物资和各类债券,导致物价飞涨和一轮轮信用危机。

中国证券市场进入新时代

解放前,中国的金融市场极为混乱,证券交易所是社会游资投机活动集中的场所。解放后,政府接管和关闭了这些证券交易所。但是,旧中国长期形成的投机恶习并没有因此而消除。证券交易所关闭后,小部分游资转入证券黑市继续活动,大部分游资一齐转向粮食、纱布等商品市场,囤积居奇,对物价冲击很大。为了吸纳、疏导游资和支持股份制公司发展,在刘少奇等人的倡导下,政府决定恢复证券交易所。1949年6月,政府在接收原天津有价证券交易所的基础上,恢复设立了天津市证券交易所。1950年2月,政府又在北京恢复设立了“北京证券交易所”。

随着国家财政状况的好转和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游资大部分开始转向正常的生产和流通,证券交易所吸纳、疏导游资的任务完成。1952年7月,政府关闭了天津市证券交易所,1952年10月又关闭了“北京证券交易所”。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1979年,我国率先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股份制经济首先在农村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中自发形成,股票、债券首先在农村再现。为弥补财政赤字,1981年恢复了公债制度,国库券诞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1984年股份制经济和集股筹资的方法很快蔓延到城市,产生了一大批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有资料显示,到1990年,全国各类证券的交易规模已达136.5亿元。

1990年11月14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并于1990年12月19日正式开业,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1991年4月11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并于1991年7月3日正式开业。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时期的证券市场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1994年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内部情景。

今年11月,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北交所将以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为发展目标,与沪深交易所和区域性股权市场协调发展。北交所的成立对我国进一步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趣谈

“敲钟上市”的来历

2021年8月9日,纽交所邀请美国排球运动员主持敲钟仪式。

我们经常在财经新闻节目中看到,公司在交易所挂牌上市时要举行敲钟仪式。这是为什么呢?

敲钟缘起于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最早是用来表示交易的开始和结束。一开始,敲的不是钟,而是木槌。当时,为了统一交易时间,纽交所的总裁用木槌在每个工作日的上午9:30敲击一次,表示交易时间的开始;下午4:00再敲击一次,提示交易的结束。

后来,随着纽交所交易人员的增加,木槌的声音因为太小而不能被听到。于是,纽交所在1870年将木槌换成了铜锣。对,就是中国制造的铜锣。1903年,纽交所从华尔街40号的一个房间搬到现址华尔街11号的大楼,交易大厅变大了,人工敲击的铜锣先被铜钟取代,继而被电动打钟取代,以便整幢大楼的每个角落都能听到。

原先,敲钟只是交易所经理的职责。直到1995年,纽交所开始定期邀请嘉宾来主持敲钟,敲钟渐渐成为一种仪式。这种仪式引起了来此融资的公司的关注,创始人们认为,公司上市是非常值得纪念的时刻,声音响亮的钟声会给公司今后的发展带来好兆头。于是,纽交所将公司上市敲钟固定为一项仪式,并在电视节目中转播,为公司融资发挥宣传作用。

此后各国交易所纷纷效仿纽交所的做法。如今,“敲钟”已成了公司上市的代名词。

部分图片/视觉中国、IC photo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