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9 18:16
12月9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提出将增加中考体育分。针对体育中考过去一直被诟病的“现场考试应试体育现象严重”、“过程性考核导向性弱”、“体育考试内容供给量不足”、“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小”等突出问题,此次发布的方案更加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尊重孩子兴趣需求,注重科学性、基础性和公平性,考虑选择的多样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强调,改革目标就是崇尚快乐体育,以体育人,促进未来一代健康、快乐,成长为国家、家庭的栋梁和中坚。
体育与健康,方案名称中的两个关键词令人眼前一亮。方案的特点既在于不折不扣地坚持“双减”的要求,更在于实现了体育教育和考核评价理念的回归:注重体育考核评价,但考核评价不再是目的,而是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快乐成长的过程。学校体育并非无足轻重的小事,而是牵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大事。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推进的过程中,强化“无体育不教育”的理念,是对当前教育体系的完善,有助于首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根杠杆,我可以撬动地球。在致力于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在寻找一根杠杆,能撬动并激发孩子身上蕴藏的各种机能,能撬动教育沿着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科学路径前进,能撬动学校、家庭、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凸显体育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有望扭转体育运动中学生的应试倾向,将体育演变成一根可以撬动孩子健康未来的杠杆。
“体现中小衔接,带动和督促孩子从小坚持锻炼”,区分了各年龄段的不同运动能力,要求学校的体育教育供给更加丰富多样;增加过程性考核积累,“适当增加分值并加大过程性考核权重,培育过程”,意味着不再“一考定终身”;采取分类限选的方式,设置22项考试内容,比以往新增了乒乓球、体操等14个项目,每名同学可挑选4项,体现了对孩子们体育兴趣的激发和自主选择权的尊重,意味着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运动,更多的孩子有机会用自己最喜爱、最擅长的项目来参与考试,拿高分、拿满分,体现了此次改革快乐体育的导向;当“学生达到基本的健康标准,了解基本的健康运动常识,认真坚持参与就能得高分、得满分”,体育教育引导孩子养成锻炼习惯的导向也更加明确。
杠杆的特性是省力,但在孩子加强体育锻炼、形成良好运动习惯上,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为这不只是学校的事,家长不能置身事外。教育部发布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逐渐上升,中小学生柔韧、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出现好转,体育教学质量不断优化和提升。但中青报近日一项调查显示,15.1%的受访家长坦言孩子偶尔想起来才运动,3.8%表明孩子基本不运动,三成受访中小学生家长表示能做到每天带孩子一小时校外体育活动,50.7%的受访家长表示每天都运动但时间和强度不足。即使校内体育运动再蓬勃开展,没有良好的家庭运动氛围,缺乏科学而良好的运动习惯,也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
“双减”之下,家长在孩子课业上的负担明显减轻,体育运动方案再次卸下家长的顾虑,不妨把省下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孩子身上,与孩子一起运动,共享健康,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