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南湖小船的散文为何20年影响不衰?作者梁衡谈创作灵感
北京日报 | 作者 梁衡

2021-12-10 16:56 语音播报

热点

我写过一篇散文《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这篇散文在后来的20年里被选入不少文学选本,在各种场合被朗诵、引用。

资料图片。

文章的写作缘起便有一点故事。当时我刚调到人民日报社一年,过去写稿是在报社门外投稿或应约写稿,这次进得门来总觉得应该主动为建党80周年写点东西。其时,我已由山水题材转入红色题材的写作,正在兴头上。文学是形象艺术,找一个什么形象切入呢?写一个大党的诞生,自然该从出生地说起。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我在30多年前去过,且它是一处静物,不知被人写过多少次,很难调动读者的遐想。正犯愁时,5月初我出差去太原,在飞机上看报,一条只有二三百字的短消息引起我的注意,说南湖小船已经修复,将对外开放。过去学党史,知道中共一大的最后一天是在南湖上的一只小船上开的,但习惯上总把上海的会址当正统,很少有人去写南湖的船。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却在云端处。

有这个灵感后,我极兴奋,找了个机会便飞浙江,在杭州一落地就直奔嘉兴南湖。因为知道的人不多,这条船静静地躺在湖心,我做了一次从从容容的采访。登岛、上船,探身舱内细数桌凳,体验当时的情景。回来时已是6月中旬,连忙草拟成稿,自觉还有新意,很快排出大样。报纸大样是预先发给各位社领导看的,但因稿子太多,平常各人只看自己分管的那一张。但这一次不知为什么,社长特别注意这块文艺版,我们俩是同时调入报社的,他的父亲又是一位老红军,想必是有所共鸣。他很激动,批了很长一段话,写满了大样的边边角角。多年后我写回忆,要查这个大样,可惜报社没有留存,少了一件珍贵档案。

我一直主张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写政治题材并不缺少思想,最难的是美感。政治是理,文学是形,一虚一实。一定要找到一个典型的、优美的、有内涵的形象,寓理于形,才能情理兼收,美动人心。一个好的形象还可以上升到意象,成为文章的灵魂。文章用这只小船作意象,概括了一个大党80年的历史,包括诸多的艰难困苦、奋斗牺牲、挫折进取,直到改革开放。以“船”为出发点,游走神州大地和历史的空间,扯出了长长的党史之线。

作者资料图片。

2021年全年都是在庆祝建党百年的气氛中度过的。6月我回母校太原十二中参加“梁衡图书馆”揭幕仪式,学生们排的节目就是这篇文章的配乐朗诵,会场激动热烈。9月1日我参加北京一所名校的开学典礼,还是这个节目。这篇文章发表20年而影响不衰,主要靠“小船”这个意象,它如一块放射性元素,长久地释放着能量。

为了说明意象的作用,现摘一段我《文章做法》一书中的文字:

“意象是什么?意象就是最能体现文章思想的形象,是诗化了的典型,是文章思想与美感融合后的定格,是一种图腾,是这篇文章的logo。意象的构成要符合这样几个条件。一是天然存在,只能去发现,不能如小说那样人工塑造;二是有‘象’,是有形之物,能看得见、摸得着;三是有‘意’,有象征性,如茧中抽丝,作者可以从形象中抽出思想;四是‘象’要小,‘意’要大;五是‘象’和‘意’之间在表面上相距甚远,反差越大越好;六是只能一次性使用,这个意象在你之前,别人没有发现和使用过,在你之后别人亦无法再使用,有专利性,像一颗炸弹,只能爆炸一次。”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正是遵循这个原则。小船源自飞机上的一次偶然读报所遇,真是天助。在这个意象里能抽出作者的思想情怀。就像从茧壳里抽丝一样,文章从南湖的船说起,抽出许多党史上的大事:一大后毛泽东买船西行回湖南;周恩来“八一”起义后一只小船渡香港;长征中用木船北渡金沙江;抗战结束后党中央从陕北靠木船东渡黄河到山西;解放战争百万大军用帆船过大江;文革之乱后邓小平掌舵,共和国大船掉头,终于改革成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一部党史、共和国史,多少经验、教训,就从这一只只小船里慢慢地抽了出来。在意象的运用中,“象”要尽量小,“意”要尽量大,反差愈大愈好。

文章一开头就说:

“中国共产党现在是一个拥有6450万党员的大党,是一个掌管着960万平方公里国土、12亿多人口国度的执政党。可是谁能想到,当初她却是诞生在一只小船上。在建党80周年之际,我特地赶到嘉兴南湖瞻仰这只小船。这是一只多么小的船啊,要低头弯腰才能进入舱内,刚能容下十几个人促膝侧坐。它被一条细绳系在湖边,随着轻风细浪,慢慢地摇荡。我真不敢想,我们轰轰烈烈、排山倒海的80年就是从这条船舱里倾泻出来的吗?”

好意象是唯一的,在你之前别人没有用过,在你使用过后,这层窗户纸已被捅破,别人无法再用。就像一个美丽的姑娘已经嫁人,你只能看而不能娶了。再也不会有人用这个意象写第二篇文章了。

当然意象的使用不可强拉硬凑。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找到意象。有许多好题目,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意象,也只好作罢。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