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为啥不愿招呼人?不一定是害羞,而藏着这个“秘密”
北京晚报 | 作者 鲁稚

2021-12-12 10:03 语音播报

城事

所有动物都有教育后代的本能,这既是基因传承,也是后天在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习得。每个父母都会以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最初的教育是从建立常识开始,比如认识各种自然以及社会的事物等。这个认识过程,既包含着信息的摄入,也包含着对所摄入信息的处理,也就是思维。

鲁鲁小时候我教他和人打招呼,“这是叔叔。”“这是阿姨。”“这是婆婆。”“这是爷爷。”无数次反复后,我发现才两三岁的儿子竟然就能准确地区分“阿姨”和“婆婆”,甚至准确到有时令我尴尬。

邻居有位爱打扮的五十来岁老阿姨,按辈分,当时30多岁的我应该叫她阿姨,鲁鲁应该叫她婆婆。但因为她爱打扮显年轻,我就称她大姐,她也乐意接受。鲁鲁却并不理解这其中的微妙,每次看见她就直呼“婆婆”。我很难堪,但鲁鲁是正确的。

孩子的思维能力非常惊人,他会形成一套完整的逻辑链,据此去判断周围的世界。当我一次又一次告诉儿子,这是“阿姨”,这是“婆婆”时,虽然我并没有用明确的语言告诉他“阿姨”和“婆婆”的概念是什么,该以何种标准去区分,但小小的儿子已经在他自己的大脑里对一个个“阿姨”和“婆婆”的信息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提炼出她们的特征,找出内在规律,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这就是经验。有了经验,当他再看见一个五十来岁的女性,哪怕对方化着显年轻的妆,穿着显年轻的衣饰,小小的儿子还是一口就叫出了准确的称呼“婆婆”。孩子内在经验的形成,就是一次次思维活动的结果。经验的验证和积累,又形成了常识。缺乏常识的孩子,不仅是信息匮乏,道德模糊,思维也有缺陷,这就不仅是将来写不出好作文的问题了,做任何事都难。在孩子的早期阶段,帮助他形成常识非常重要。

譬如这个关于“阿姨”和“婆婆”的称呼问题,如果当时我因为碍于面子而制止或纠正儿子,让他改称“阿姨”,以他有限的社会经验,不可能理解我的变通,只能对自己的经验产生困惑,那么当他再遇到五十来岁打扮入时的女性时,就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了。

有的孩子不愿意招呼人,并不一定是因为害羞,而有可能是因为概念不清晰,不知道该如何判断对方、称呼对方,因为困惑而犹豫。很多时候,表达上的不流畅、不清晰、不自信,也是思维上的障碍所致。可惜我当时太年轻,也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遇到这种尴尬也只是敷衍了事,没有认真和儿子探讨如何才能正确称呼尴尬年龄的女性,也就错过了一次和他探讨,帮助他更深、更真认识世界的机会。

我这里用的是“探讨”一词,有人可能会问,对待一个两三岁的小屁孩,也要用上“探讨”这么严肃的方式吗?对的,小屁孩也值得严肃对待。“探讨”就是一次探索,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和勇气都远远超过大人,而他们探索出的结果也未见得不如大人透彻,《皇帝的新衣》里为什么只有小孩喊出了真话?就因为小孩才有探索真相的勇气,小孩一眼看到了本质,并且一口把它说了出来。我们成年人只有放下自大,才能看到孩子的可贵,也才能尊重他们,和他们一起探索,共同成长。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