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史实吓哭学生?历史不容回避,教育不能止步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12-14 16:50 语音播报

锐评

今年12月13日,是第8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全国各地举行了庄重肃穆的纪念活动,向惨遭屠戮的30多万同胞致哀。然而也有新闻称,香港一小学在一年级的德育课上,播放介绍日军侵华暴行的5分钟史实纪录片,部分血腥暴力画面吓哭学生,遭到一些家长投诉,着实引人深思。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84年前,“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这一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那一幕幕画面,充满着暴力血腥、残虐杀戮,侵略者面目狰狞,同胞们无助无力,观之注定令我辈痛彻心扉。孩子们看完纪录片后震惊触动,恰恰证明战争的残酷和侵略的无道。

历史就是历史,罪行就是罪行。它不会因年深日久而磨灭,也不会因回避恐惧而消失。不直面悲惨屈辱的过往,不了解救亡图存的历程,我们就无法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无法体悟“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真谛。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国外总有些声音鼓噪中国应该改变历史宣传的角度,放下关于国耻的痛苦记忆,一些国人安享静好岁月已久,也对本国历史疏离甚至麻木。就在12月13日,一名女子竟然身着和服在公众场合大摇大摆拍广告,声称“对国家公祭日不知情”。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要知道,家国认同、爱国情感不是生来就有,它也需要培养、需要体认。此前,有识之士就曾对比香港和澳门一段时间内的历史教育,再次映证,没有正确的历史教育,没有正确的情感态度,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就难以形成对国家的准确认知,更容易走向极端,为人蛊惑,最终带来身份认同的混乱和人生道路的错失。敢于直面深重的苦难,用心学习本国历史,是让一代代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将家国情怀、民族担当融入血脉的第一步。

“教育是什么样子,明天就是什么样子。”当然,坚持进行历史教育,重温苦难和血泪,并不是要自怨自艾或挑起仇恨,而是要从历史的昭示中,学会珍惜和平、尊重生命、爱护国家。对一个民族顽强生长、矢志奋斗的脉络加以梳理,跟着一代代奋斗者走过从为人屠戮到独立自强,从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从积贫积弱到发展繁荣的历程,我们才能明白自己从何处来、向何处去,共同挺起中国人的脊梁。

关于南京大屠杀,知乎上有一个高赞问答。

 

正如网友所言,那样深重的苦难,没有人能替先辈原谅,我们能做的是,不忘昨天的苦难辉煌,继承先辈的未竟遗志,接续奋斗、创造未来。


编辑:汤华臻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