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5 09:18
2021年12月8-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中,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沉着应对重大挑战,步调一致向前进,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会议精神对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工作与能源转型高质量发展、防范风险挑战提供了根本遵循。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转型应探索“致中和”的新进路。《礼记·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为持中有度,“和”为和谐顺畅,“稳”为有备不急。“致中和”指致力于中正平和、不偏不倚、不走极端的境界。碳中和是实现“能源-经济-气候”多系统耦合的关键环节。经济发展、双碳工作与能源转型应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健中和,由过于重效率、速度与数量的“激进之道”转向兼顾公平、平衡(稳健)与质量转变的“中庸之道”。
正确认识双碳工作与能源转型的规律
双碳工作与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下称《双碳意见》)指出,实现双碳目标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双碳工作与能源转型是促进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国际可再生能源组织(IRENA)报告《全球能源转型:2050 路线图》指出,到2050年全球能源转型可显著改善能源体系的全球社会经济足迹,改善全球福利、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状况,其年收益(6万亿美元)远大于年成本(1.7万亿美元),发展可再生能源创造的新就业岗(1900万个)比化石燃料行业减少的岗位(740 万个)多1160 万个,总净增就业岗位达1100万个。2018-2050年,能源转型可使GDP增长累计收益达52万亿美元。实现能源转型的质量越高、成本越低,适应气候变化的成本就越低,对社会经济的破坏就越小。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双碳工作与能源转型的规律。要冷静认知双碳工作与能源转型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长期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国际上曾出现过快推进气候环保损害民生引发抗议与社会动荡的事件,如法国的“黄马甲运动”等,带来气候能源工作要注意节奏、兼顾经济与民众承受能力的教训。前段时间世界部分地区过快追求减碳、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我国也出现油气煤电与新能源电池短缺与涨价、经济发展不稳势头。其主要原因在于减污降碳与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关系未理顺,以能耗“双控”倒逼能源与产业结构调整用力过猛,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被运动式减碳、简单化能耗“双控”误伤,影响能源产业链与供应链安全,产生经济金融、民生与社会风险。要进一步深化对双碳工作与能源转型的规律性认识,应对双碳工作与能源转型的风险挑战。
探索双碳工作与能源转型新思路
双碳工作与能源转型应更加立足国情、把握节奏。能源转型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国情,不能以减碳为由“一剪煤”,应清洁高效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借助化工技术加快油气煤从化石燃料向化工原料的转型,实现化石燃料产业的软着陆与平稳转型,保障经济发展、民生就业与社会稳定。“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调节,促进电力充足供应。稳步推进电网、铁路等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在消费侧,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双碳工作与能源转型应更加讲究策略、保持战略耐心、更加稳中求进,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要建立精准“双控”政策、健全科学考核机制。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要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层层分解、转移责任、累积矛盾。促进简单化、粗放型能耗“双控”政策向碳排放精准“双控”政策转变,有利于增强各地、尤其是能耗“双控”紧张地区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
要处理好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关系,发挥能源转型、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之间的协同作用。今年的能源荒表明,不能先破后立,在风能、太阳能未能克服自身间歇性、波动性、规模小等缺陷、难以安全大量替代传统能源的情况下,不能贸然过快减少或退出油气煤等传统能源。应推动油气煤与新能源优化组合,发挥煤炭资源丰富、可获得性强等优势,与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绿色环保的优势相结合,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包括并网、储能、消费等环节,取长补短,共同保障能源供给侧安全。提高能源体系的弹性与风险免疫力,增强抵抗系统性风险与突发事件的“中和抗体”。
要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攻关,依靠科技清洁利用传统化石燃料,开发新能源。加强新能源所需矿产原材料的勘探开发、加工效率与质量。以新能源汽车电池为例,其大量应用的锂电池(三元锂、磷酸铁锂电池)需要大量锂镍钴矿,面临上游资源紧缺、供应链脆弱风险。截至 2020年末,全球锂资源量仅约8600万吨,60%分布在玻利维亚(24%)、阿根廷(23%)与智利(11%)等南美地区,中国锂资源储量仅占总量的6%,进口依赖度高达80%。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具有成本高、原材料紧缺、易爆燃、增加电网载荷与波动、报废后高耗能高污染等缺点,导致近期锂电池紧缺与涨价。据权威部门数据,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缺口将达40%。为保障锂电池等新能源产业链安全,要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加大对海外锂矿等关键资源的投资布局,保障关键矿产资源的供应、运输安全。应加快发展应用钠电池、铝电池、镁电池、氢动力等更环保安全廉价、原材料更易获得的新能源技术与产业。2021年12月3日每吨锂(89000元)是每吨铝(18600元)价格的4.8倍,镁与钠在地壳中的含量高达13.9%、2.74%,远高于锂的0.0065%,中国柴达木盆地钠盐储量就达到3216亿吨。2021年7月,中国宁德时代公司发布一款全球最高的能量密度和超快充特性(15分钟可充电80%)的钠电池,有望于2023年商业量产。若能实现锂电池向其他中国具有资源禀赋电池的转型,则我国的新能源发展的软肋将被克服,新能源产业链安全将得到明显改善。
促进能源转型与经济社会转型相协调
保障能源转型正义,降低能源转型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成本,消除能源贫困、防止能源返贫、维护社会稳定。为实现各方有效参与、社会共同协作,能源转型成本和收益应公平公正共享。确保能源转型成本和收益公平分配,不能造成少数企业或全体获益、大部分民众利益受损。为吸取过去国企改革下岗潮带来社会不稳定的教训,在传统能源转型与退出的过程中,为防范“创造性破坏”所致传统能源领域的失业等社会不稳定因素,应建立完善能源转型利益协调机制,成立“能源转型补偿与稳定基金”,用于保障与救助传统能源受到影响的困难企业与弱势群体。加强能源转型就业培训,从传统能源行业转移的劳动力转换为新能源行业的就业人员,实现新老能源行业就业机会的无缝对接与转移。
要使能源转型与社会经济转型良性协同互动,以能源转型促进社会经济体系转型,使公平公正的社会经济产出帮助能源转型顺畅实施。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能源转型观,将能源转型与社会经济转型、气候转型相整合。能源供给侧安全、保供稳价需要多种企业主体配合。要确保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非大型民营企业藏能于民、藏富于民。建立完善战略能源储备与释放机制。应借用公共财政与社会资本削减可再生能源投资关键风险与成本。《双碳意见》提出,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有效应对绿色低碳转型可能伴随的经济、金融、社会风险,防止过度反应,确保安全降碳。将能源革命与能源改良相结合,在能源转型中注意防范风险,加快建设能源强国。
(作者单位为中央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