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6 14:58
教育是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千秋基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是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义,也是时代要求,更是社会公众的呼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明确要求。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学校的教研教学、课程建构、课堂生态、作业模式,教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思考。近年来,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立足学校实际情况,通过六年的实践与探索,在育人之路上逐渐走出了自己提质增效的“育·树”模式。
立足实际情况 以整体性改革推进学校优质发展
在不断推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把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提升为优质学校?这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地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简称:双榆树一小)面对新时代新需要和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形势和要求,“十三五”期间,抓住海淀区“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的契机,以“教育变革与创新发展”课题研究为引领,全面、系统深化学校办学实践,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教育的改革不是漫无目的的,也不是不讲章法的,更不是为改而改的。”在该校校长丁凤良看来,学校的改革前提要梳理出基本思路。为此,通过前期调研与摸索,双榆树一小提出了“整体把握系统思考,问题导向变革实践,资源整合追求卓越”的基本思路。
首先是整体把握系统思考。丁凤良表示,由于学校是一个有机整体,学校教育的改革创新要基于对这个有机整体的系统理解。整体建构首先是要树立学生主体观,尤其要强调目标价值系统的先导性作用,其他系统需要紧紧围绕目标价值系统建构与完善。同时,整体建构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分阶段来推进和落实,在实践反思的过程中不断积淀、丰富和完善。整体建构的灵魂是结构化,将整体建构的经验成果结构化是厘清学校教育创新实践的捷径。整体建构强调上位引领,强调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学校教育变革与创新实践需要学校的领路人以及班子成员、组长直至教师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并付诸实践。
“所谓问题导向,就是学校要把学校教育变革与创新实践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排列出来,优先解决排在最前边的问题。目前双榆树一小面临‘办学理念创新’‘管理变革创新’‘课程建设创新’‘课堂教学创新’‘育人方式创新’‘教师发展创新’‘信息技术创新’和‘后勤服务创新’八个问题。”丁凤良表示,问题导向基于问题解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结合学校发展阶段和实际状况进行调整。尤其是学校要结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及时做出调整,对教师、学生、家长的需求及时做出回应。
丁凤良认为,资源整合是学校开展教育变革与创新实践,进而整体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的重要支撑。同时,整合资源需要先做到有资源,进而筛选资源,再将适合学校的有价值的资源用于学校各项工作中。“资源整合的指向确定且唯一,那就是培育和发展学生。”据悉,双榆树一小已建立了家长资源、社会资源联合的资源库,将资源对应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领域进行细分,将资源的运用与融合进行科学系统的调配,以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学校教育的改革不仅要有基本思路,还要建构出支撑基本思路的模型。为此,双榆树一小建构了“三力”模型,即以领导力作为学校变革实践的重要引领,以专业力作为教师参与改革的重要保障,以学习力作为学生实际获得的重要检验。
聚焦立德树人 用课程教学生态成就不一样的你
据介绍,近年来,双榆树一小秉承“成就不一样的你”的办学理念,在改革过程中,将德育放在首位,提出了“若水德育”。据悉,学校“若水德育”以培养“中国心”为目标,努力使学生成为“君子风范、雅量高致、健康向善”的人,成为勇尝试、善合作、乐分享的人,成为自信、儒雅、乐观的人。“若水德育”指向“育格树人”,以培育优秀品格为载体,聚焦善良友善、感恩宽容、专注有序三个关键词,旨在树宽容和友善之人。
同时,学校还通过“阳光课程”和“生态教学”,分别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改革。其中,阳光课程由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三部分组成,分为道德与修养、人文与社会、科学与创新、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五大门类,主要通过学科教学、主题教育、社团活动、节日体验、项目实践、研学拓展等方式实施,学生在学习参与、研究分享、展示汇报中激发兴趣,培养特长,积淀核心素养,发展关键能力。
生态教学则通过“变教师讲授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关注教师的教为关注学生的学”“变重知识的传授为重素养的提升”的三种途径改变课堂生态,以此达成“教和学”“预设和生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六年级学生胡欣然的妈妈分享了孩子在校六年的变化,孩子乐观、自信的转变,让她对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实践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其中,让她感触最深的是:学校鼓励孩子组建校红领巾公益团,并在之后的两年间,帮助孩子组织了近30次公益活动。
二年级班主任刘静老师也分享了她与孩子们园艺种植的故事,同时她也表示,“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不仅学会了互助协作,责任心,抗挫能力等方面也都有所提高。”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目前,学校共成立社团53个。对此,丁凤良表示,无论是参与垃圾分类,还是光盘行动、学农耕种,这些安排都可以使孩子从中受益,并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塑造优秀品格。所以,学校会鼓励孩子们多参与这样的活动。
展望未来规划 对标新时代要求走好特色育人路
六年来,双榆树一小充分发挥学校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主体作用,在课程、课堂、教研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改革,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育·树”模式让孩子的眼睛变得明亮了,身体变得强壮了,表达变得自信了,性格变开朗了,气质变得儒雅了。
“我的孩子参加了学校音乐剧社团,并创办了学校‘榆韵’红领巾宣讲团,带领社团成员一起策划、组织、宣讲党史和学校的历史文化。”在四年级学生谢庚洋的家长看来,这些经历不仅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儒雅、乐观,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及沟通能力。
三年级2班学生孟家萱的妈妈认为,孩子的成长得益于学校的阳光课程。“孩子参加了学校的京剧社团。学习京剧不仅提高了艺术修养,对民族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京剧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也帮助孩子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然,京剧社团的每次展演更锻炼了孩子的胆量。”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了中国“新样态”联盟首批实验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北京市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先进学校、海淀区艺术教育示范校等多项荣誉也是对学校近年来提质增效、发展变化的一种肯定。
今年,“双减”政策对学校的教研教学、课程建构、课堂生态、作业模式,教师发展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思考。为此,学校提出了要关注“双减”背后“提与增”“育与树”“分与合”的关系。
即学校要以课堂教学为抓手,组织教师在教学设计深研,在教学内容精选,在教学作业细分、课程群建设等方面下真功夫。同时,在满足个性需求和国家需要两个方面做好统筹和协调。并在家校社共育的基础上继续优化协同机制。
丁凤良表示,“总而言之,学校将继续从‘课程提质、教学提质、作业提质、课后服务提质、教学管理提质、家校协作提质’等六个方面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继续坚持变革创新之路,努力办好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为区域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