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6 15:07
温润流淌的温榆河畔,坐落着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从2003年起,学校就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探索实践。开创了一条独特的育人之路。
理想信念教育是生命教育的灵魂,课堂思政让理想信念教育入脑入心。日前,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举办“生命教育——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实”主题研讨会,探讨课程思政背景下多学科融合德育创新实践。会上,教师们所展现出来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精湛教学艺术,令人耳目一新。
联系实际 让思政课活起来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思政课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
靳丹老师的五年级“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探究“我的梦和中国梦”,懂得实干才能成就梦想。
杜赟老师的八年级“榜样之光,引领你我”主题班会,通过榜样引领,渗透理想信念教育。
主题班会在学生心中播撒下使命担当的种子,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提高站位 让专业课渗透思政元素
学校站在更高更广的视角,充分挖掘专业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点。教师们尊重学科规律,根据本学科实际,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把价值观培育融入课堂教学,润物无声,立德树人。
数学课:穿透冰冷的数字,感受爱国情怀的温度
赵风雷老师的小学三年级“数学编码”研究课,切入点极其巧妙,利用身份证号码的编码规则和唯一性,让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编码的相关知识,还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生命教育。
路霞老师的高中“指数函数的应用”研究课,通过考古人员对良渚古城的年代测算,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渗透了学好专业知识服务国家和社会的理想信念教育。
语文课:知识传授的同时,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
吕娅老师的小学五年级亲情阅读课“远方的归来”,带领学生们穿越时空,感受以长征故事为背景的两个家庭三代人80年的生活变迁,感受先辈们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两个家庭浓浓的亲情。
董有贤老师的九年级《做一粒有信念的种子》议论文习作,渗透信仰教育,厚植家国情怀,点亮学生梦想。
英语课:搭起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中国故事走出国门
郑义老师的五年级英语研究课“Life Then and Now”,通过今昔对比,启发学生认真学习,努力实现梦想。
刘熠伟老师的九年级英语研究课“Belief Carries One Forward”,通过介绍著名翻译许渊冲老先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报国理想,形成顽强拼搏的精神。
综合研讨课: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感受科技强国的力量
武慧娜老师的九年级化学研究课“二氧化碳性质”、李东霞老师的八年级生物研究课“细菌和真菌的应用”、崔晓慧老师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研究课“活出生命的精彩”,让学生们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渗透立志报国和科技强国的理想信念教育。
除了主题班会和研究课之外,主题发言也是此次主题研讨会的一大亮点。多位中小学思政、数学、语文、英语、地理、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结合生动的教学实例,分享了自己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故事,引发了大家的强烈共鸣。
此次主题研讨会的举办,充分展现了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以“教育浸润生命”为理念,坚持以课程为主阵地,探索课程思政理念在中小学课程中落实落细的途径与方法。教育要追求的,是为学生们打开一扇大门,透过知识技能的学习,直面生命本质的成长,只有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方向,才能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对于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相互融合的有益尝试,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