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9 11:41
断山踰古北,石壁开峻远。
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
——康熙《古北口诗》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经过八年较量,康熙皇帝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但他并没有陶醉在胜利之中,而是马不停蹄,又忙于巡视京畿,出古北口,渡滦河,经热河,直抵塞北。他仍在为国家统一、疆域巩固而奔走不息。此诗,即是此次巡行途中登临古北口时所作。
古北口,在密云县东北部,长城要塞之一。关口两旁山势陡峭,极为险要。自古以来,即为长城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就在燕山之北始筑长城。唐代在此设防戍边。宋代这里是使臣出使辽国必经之地。金代在此建铁门关。元代为大都至上都的交通枢纽。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年),在此建古北口城,城周长四里余,设东、北、南三门。古北口一带的长城,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横跨潮河之上,是长城建筑中的胜景之一。因此,古北口不仅是古通道、古要冲,而且是古战场、古名胜。作为清朝的第二代皇帝,中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一代君主,康熙帝到此,面对如此关山,抚今追昔,怎能没有一番感慨呢?
“断山踰古北,石壁开峻远。”这是借形胜之景,写行踪之迹。康熙帝跨越重重关山来到要塞古北口,只见昔日修筑的“石壁”营垒十分险峻。所谓“石壁”,据《长安客话》载:“古北口西南有石匣营……洪武中建土城。嘉靖庚戌,虏大举南侵,自古北口入;癸亥,又自墙子岭入,皆道经石匣。越明年,增筑石城,屹然遂为一巨镇矣。”由此可见,诗中的“石壁”,当即指明代在“石匣营”增筑的“石城”,因其“屹然遂为一巨镇矣”,巍然屹立,雄视边远,所以康熙帝赞其为“石壁开峻远”。
然而,无情的事实是:铜墙铁壁的“石城”、“巨镇”,并未能阻挡住清兵的铁骑入关,更没有给明王朝奠定万世基业。须臾之间,明王朝就土崩瓦解了。这是令人深思的。康熙皇帝面对眼前的“形胜”,面对刚刚赢得的力尽二十年的征伐所取得的国内统一的胜利,并未忘乎所以。他做出了正确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难道不是如此吗?险关要隘,固然易守难攻,但也并非固若金汤。在古北口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历史上一代代王朝更迭,无不印证了这个道理。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永固江山的根基所在呢?“在德不在险”。是的,要想江山永固,长治久安,主要靠政治修明,居安思危,澄清吏治,轻徭薄赋,泽被百姓,普施德政。 “山河之固”,是不足凭恃的。康熙帝明察乎此,足见其雄才大略。
对于治国平天下,历代统治者、历代诗人都曾作过无数次探讨。要言之,不外乎重“在德”抑或重“在险”两种看法。杜甫诗云:“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刘禹锡诗曰:“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李商隐诗道:“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康熙此诗“在德不在险”的思想,与上述诗句的观点一脉相承。全诗寥寥二十字,言简意赅,朴素无华,没有胜利者常常流露出的矫饰矜夸,但它所包涵的治国之道与历史经验却是题旨深厚、诗意隽永的。认真品味这首小诗的意境,其鲜明的现实与借鉴意义仍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李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