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0 19:27
从1954年国画大家李可染赴江南写生开始,到其子李小可数十年如一日深入各地的写生,再到今天李小可学生们对于写生理念的坚守,“李家山水”在当今中国画坛已形成了清晰的传承体系,成为推动中国画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12月20日,“自然的感动·传承的力量——李家山水三代艺术家对景创作展”在荣宝斋大厦亮相,集中展示李可染、李小可及李小可艺术工作室青年艺术家们对景创作的水墨作品70幅。
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变革传统山水成为摆在山水画家面前的紧迫问题。1954年开始,李可染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精神,先后进行四次行程数万里的水墨写生,开拓出中国画的一片崭新天地。写生也因此成为了“李家山水”的核心精神。此次展览重点挑选了李可染从1954年至1959年的写生精品《北海晨曦》《苏州虎丘》《雨亦奇》《漓江边山》等,为广大观众还原了李可染从北京的郊区开始,逐步走遍全国的写生过程。
1978年,李小可陪同父亲李可染去黄山等地采风、写生、讲学,期间也画了一批写生,并凭借这批写生作品进入北京画院成为一名专业画家。写生是李小可水墨艺术的敲门砖,更是对李可染艺术精神的传承和延续。数十年来,他不断往返北京、西藏、青海、安徽,遍游了黄河、长江、黄山、太行,晚年他还走出国门,远赴欧美日本,遍览异域山水,创作了一大批精彩的写生作品。
李可染《雨亦奇》1956年
此次展览重点展出了李小可在海外的对景创作《意大利写生——佛罗伦萨老桥》《日本写生——富士山远眺》、《美国写生——旧金山金门大桥》《美国写生——树》等。不同于李小可以往的“水墨家园”系列,这些对景创作生动的展现出艺术家在面对写生对象时深厚的笔墨功底与技巧,以及不断变幻的自然光影赋予他的创作灵感。
1954年,李可染在黄山写生
在创立自己的山水画艺术风格之后,李小可还热心于中国画的传承工作,在他的带领下,李小可艺术工作室的画家们一次次跟随老师的写生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三十余位中青年画家的写生精品,这些画家们以各自的艺术视角进行写生和审美创造,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面貌,既反映出李小可兼容并包的教学理念,也为“李家山水”的时代性发展注入新的内涵。
展览开幕的当天,正是李小可先生去世后的第一个生日,主办方以此纪念缅怀李小可先生,同时献给那些为20世纪东方文化做出贡献的人们。展览由北京画院、荣宝斋、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将持续至12月27日,随后还将在国内不同地区举办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