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1 09:54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2021年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12月21日23时59分将迎来“冬至”节气。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每年公历12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度时,“冬至”节气开始,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二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冬至日”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阳光最少,白天最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此后虽夜渐短而昼渐长,但地表热量积蓄越来越少,一年中最冷的“数九寒天”到来,须经九九八十一天,方能春回大地。
冬至·三候
中国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意思是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冬至后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太阳高度自此回升、白昼逐日增长,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记者 邓伟 摄 资料图
冬至·习俗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古人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时年八节当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立春岁节。冬至节,民间历来十分重视。先秦时期,南北各地风俗文化各异,各地的风俗尚未融合普及,很多节日有历史,乏记载。很多古已有之的节俗活动在著作上鲜有记载。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我国北方地区在这天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冬至·养生
数九寒天,严冬将至,公众该如何调整饮食起居,做好养生保健工作?罗澍伟结合民间传统和养生专家建议说,此时节,人体需要足够的能量来御寒,肉类富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钙等营养成分,是进补佳品,但应注意饮食多样性,应与谷物、果蔬等合理搭配;
新华社发(秦廷富 摄)
寒冬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要注意保持口腔和鼻咽部卫生,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并适当进行御寒锻炼,以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养生重点是养心,始终保持良好心境,可提升冬季人体免疫功能;随着严寒到来,人体血管收缩加剧,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病情往往加重,中风患者也会增多,因此老年基础病患者要做好全身防寒保暖,坚持日常用药,若感不适,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