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乒乓外交”:看中国如何用乒乓小球转动地球
CCTV国家记忆微信公众号

2021-12-22 07:23

时事

1971年年初,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郭沫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日本乒乓球协会会长后藤钾二。

后藤钾二此次访华的目的,是邀请中方参加两个月后在日本召开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在周恩来的直接指导下,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组成,正式向组委会报名参赛。

而这一决策,不仅事关一场体育活动,背后的情况极其错综复杂。

这一时期,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国此时在世界外交格局中形势严峻:各种反华势力蠢蠢欲动,中美关系虽有缓和的迹象,却也依然紧张。

因此,即将在日本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对于当时的中国有着非凡的意义:自1966年以来,中国还尚未派团出国参加国际体育竞赛。另一方面,中国乒乓球代表团是代表国家的,也是代表人民的。

出于对外交全局的考虑,毛主席做出批示,说:“我队应去,并准备死几个人。不死更好。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周恩来总理嘱告参赛运动员:“要友谊第一,技术第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在阅读国务院提交的报告时,特别注意到:北京已派了中国乒乓球队到日本去参加国际比赛。

此时,美国乒乓球队也派出了9名队员,出征日本名古屋。

3月28日,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开幕。

4月4日,中国乒乓球队乘坐的一辆大巴车缓缓启动,准备从训练馆前往比赛地点——爱知县体育馆。

这时,美国运动员科恩阴差阳错地跳上了这辆大巴车。

快到终点时,世界乒乓球冠军庄则栋叫上翻译,主动向科恩走了过去。庄则栋送给科恩一幅杭州织锦。

敏感的新闻记者发现科恩从中国队的车上下来,赶紧拿起照相机,一阵猛拍。第二天,庄则栋与科恩的照片占据了日本各大媒体显著位置。

美国代表团在接到科恩的汇报后,向中国代表团提出正式请求:“美国乒乓球队希望能访问中国。”中国外交部和国家体委酝酿许久,还是更倾向于时机尚未成熟,但是在4月6日深夜,毛主席作出决定:“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

章百家 中共党史专家: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邀请美国乒乓球队,以两国人民的交往作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一个信号,而不完全是通过秘密外交,这个就意义很重大。

尼克松和基辛格随即毫不犹豫地批准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4月9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一行15人和3名记者从日本启程访华。

4月13日下午,18000名观众来到首都体育馆,观看中美乒乓球队比赛。

唐闻生 时任外交部翻译:他们最好的运动员,就是女子单打冠军康妮,我们就安排了我们的一个女子冠军李赫男去跟她比赛,李赫男打得很漂亮,“输”得很自然。因为中美的乒乓球技术当时是有不小的差距,主席了解到这个情况就说,不要给他“推光头”,而且要教他们技术。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正式来访的美国代表团。美国运动员们按照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的日程表,游览了长城、故宫、颐和园等名胜古迹。

4月14日,这些年轻的美国队员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一同受到接见的还有加拿大、哥伦比亚、英国、尼日利亚乒乓球队的队员。

当天,尼克松总统宣布了同中国缓和关系的“五个步骤”:其中包括,结束已经实行了20年的中美两国间的贸易禁令,放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货币和航运管制等等。

1971年5月30日,周恩来总理在外事工作会议上,颇有诗意地说:“4月7日,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把乒乓球一弹过去,就转动了世界,小球转动地球,震动世界。”

从此,国际政治领域诞生了一个新奇的名词:“乒乓外交”。

这一乒乓小球的转动,引起了国际形势的连锁反应,从而为中国外交带来了积极的效应,让中国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了有利的地位。


编辑:赵悦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