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3 21:14
2021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对外发布。在总计多达65个章节的内容中,共出现14次“体育”,而涉及体育的终极目标,是把国家建设成体育强国。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科学地解读有关体育强国的目标,将有利于明确我们奋斗的方向。
“十四五”描述体育强国建设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出台,那是国家首次为体育强国建设制定实施文件。而“十四五”规划则用大量篇幅更加具体地描述了体育强国建设。更重要的是,体育强国的目标在2035年的远景中被提及。规划中表示:“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当然,建设体育强国最终要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因此,我们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深化体教融合、体卫融合、体旅融合,培育体育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学校场馆开放共享,提高健身步道等便民健身场所覆盖面,因地制宜发展体育公园,支持在不妨碍防洪安全前提下利用河滩地等建设公共体育设施。
学校和青少年体育运动更加重要,保障学校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时间,以青少年为重点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干预。坚持文化教育和专业训练并重,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升重点项目竞技水平,巩固传统项目优势,探索中国特色足球、篮球、排球的发展路径,持续推进冰雪运动发展,发展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职业体育赛事。扩大体育消费,发展健身休闲、户外运动等体育产业。
体育消费扩大 产业发展迅猛
提升全国老百姓身体健康水平是宏伟的目标,而体育始终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体育产业发展是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承担着落实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的责任使命。
目前,学生从传统的文化课外培训转向体育培训的比例正在迅速上升,一则是考试机制发生变化,二则是人民群众健身意识增强,尤其是新冠疫情暴发后,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有明显提升。
此外,以户外运动为主要形态的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发展成效显著。据统计,全国山地户外俱乐部已有近1万家,每年参与山地户外运动的人次达7000多万,自行车俱乐部超过1万家,每年参与自行车运动人次达1000万,参加马拉松人次超过700万,滑雪人次超过2000万。这其中,有不少是以家庭为单位参与的,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来自于学生群体。
体育消费在扩大,体育产业发展迅猛。冬奥会的来临极大地推动了冰雪健身运动在中国的发展。目前,广东、福建、四川等南方省份均有了室内滑雪场,滑冰场更是在全国遍地开花。据2020年数据统计,约有16个省及相关地市组织发放了体育消费券,财政资金投入超过9亿元,体育消费超过1100万人次,拉动体育消费近百亿元。这其中,广大学生群体也是不可忽视的体育消费大军。
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下,相信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建设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必将实现。
体质健康管理纳入考核体系
近几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基本呈下降趋势,但视力、肥胖等相关数据仍不乐观。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认为,中小学生在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作息时间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要帮助中小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好在经过各方的努力,总体情况正在好转。国家教育部今年4月对外表示,2016年至202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逐步提升”趋势,优良率由2016年的26.5%上升至2020年的33%,各学段学生超重和肥胖比例逐年下降。
教育部办公厅今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应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以任何理由挤占这些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
学校越来越重视体育运动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不少学校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
如今,体质健康管理工作逐渐纳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评价考核体系。由此一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势必会高度重视体质健康管理工作,建立日常参与、体育锻炼和竞赛、健康知识、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2021年以来,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课外锻炼实效持续改善,95%的学校能够保证学生在校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