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4 12:39
冬至节气刚过,一双保暖合脚的袜子是出门必不可少的。如今,袜子是日常生活中稀松平常的小物件,但在历史上,袜子曾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冬至节气给长辈送袜子的传统习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袜子的历史吧。
鞋袜最早不分家
若要追溯袜子的起源,就要从“袜”字本身说起。袜,左右结构,左衣右末,即指身体最末端的脚所穿的衣服,故袜也被称为足衣。“袜”,古作“韈(音wà)”。《说文解字》称:“韈,足衣也。”中国古代最早的鞋袜是不分家的,鞋和袜都是用兽皮制作而成。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人之袜,大抵以皮为之。”古代皮革匠人称熟皮为韦,生皮为革。从“韈”字可知,最初的袜子是用生皮制作而成,与鞋履的功能差不多。后来出现了同样指袜子的“韤(音wà)”字,表明此时袜子开始用柔软的熟皮制作。
目前存世最早的袜子,是一双公元前9世纪(即西周时期)的皮毡袜,出土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的扎洪鲁克古墓。而有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人穿袜子的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随着袜子材质的改变,“袜”字的写法也改为衣补旁或绞丝旁。唐朝人冬天穿的袜子叫千重袜。宋末元初棉花广泛种植,又有黄道婆改良了纺织机,棉布的制作效率大大提高,成本大幅降低,普通百姓才有了穿袜子的可能。
明清时,人们在不同季节穿不同材质的袜子。夏天穿棉麻编织的暑袜;春秋穿毡袜或者里外层之间用棉絮作填充物的棉袜子;冬天穿皮袜、羊绒袜,特别是明末时期,羊绒袜是最为流行的袜子。明嘉靖年间,流行镇江毡袜,万历之后,男子开始穿油墩布袜。清代,皇室成员穿丝绸或棉布袜子,金缎为边,通绣纹彩。民间的袜子多用棉布制成。八旗子弟的袜子也很讲究,有漂白色布、鱼白色布、紫药色布等数种,袜脸为彩线所缝,颜色搭配也很严格,比如鱼白色袜用青色线、紫色袜用玫瑰色线等。
清代宫廷中的袜子。
到了清末,随着针织品从欧洲输入中国,袜子、手套和其他针织品也通过上海、天津、广州等口岸传入内地。商人们在沿海主要商埠相继办起了针织厂,袜子便多为针织产品,即俗称的“洋袜”。民国时期,黑裙配白袜,旗袍配丝袜,是该时期女性的标准装扮。
送袜习俗由来已久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与袜子有关的规矩颇多。因古人都席地而坐,所以无论待客还是拜访都要脱鞋,即“脱履之制”。而比脱鞋敬重程度更高的是“跣袜之制”,即如果屋里有贵客或长者,不仅需要脱鞋,还需要脱袜子,不“跣袜”是非常失礼的,因为“古人以跣足为至敬也”。
《左传》中就记载了一个有名的“跣袜”故事。卫出公宴请各大夫,大夫褚师声子“韤而登席”,惹得卫出公大怒要砍断他的脚,褚师声子直接从席上逃走才得以幸免。
此外,上层人士也会故意“跣足”,以模仿下层劳动者形象的方式,表示谦恭、卑下、服罪和自谴。魏晋时期,以“被发跣足”来表现自由不羁和特立独行的竹林七贤,其本质是宣告自己舍弃了贵族阶级该有的样子,不在乎自己的权贵身份,而像“下层人”那样光脚不穿鞋袜。唐宋以后,脱袜之礼渐止。到了明清时期,脱袜反而成了失礼的表现。
脱袜子有讲究,穿袜子亦有讲究。比如对于官员来说,不同场合穿什么袜子都有严格规定。例如汉朝,出席宗庙等重要祭祀活动均要求穿红袜子。而明清时期,朱袜乃天子所穿,其他人是绝对不敢穿的。
在民间,流传着每年冬至给父母送鞋袜的习俗。送鞋袜给长辈寓意深厚。子女希望父母穿上自己做的鞋袜能够吉祥如意并储藏更多的福气,祝愿父母健康长寿。
据说这一习俗源自曹操与他的儿子曹植。曹植见父亲曹操日理万机,总想能够为父亲做点什么。于是他就亲自制作了七双白纹鞋加上许多双袜子,在冬至这天送给了父亲。不仅如此,擅长写文章的他还写了一篇《冬至献袜履表》一同送上。文中有“亚岁迎祥,履长纳庆”的表述,此后,“履长”就成为了冬至的别称。《太平御览》中载:“近古妇人,常以冬至日上履袜于舅姑,践长至之义也。”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近代。胡朴安在《中华全国风物志》记载:“冬至俗称亚岁……妇女献鞋袜于尊长,盖古人履长之义也。”
国人在本命年时有穿红色衣物的习俗。民间一般的馈赠多选择红袜子,它是春节送给本命年的人最合适的礼物了。
供图/视觉中国、IC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