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光影定格2021 | 寰宇探索
视觉频道综合

2021-12-27 19:53 语音播报

视觉

编者的话

日出月落,斗转星移,年末将至。

每年的这段时间都是总结与畅想的高峰,这是年末的仪式,也是岁岁年年的馈赠。我们在这里仰望宇宙太空,编织星辰大海;我们也在这里拥抱个体的美好,将分秒须臾内化身心于一。

2021又是不平凡的一年。用图片记录历史,定格走走停停的春夏秋冬;用光影截存时间,留住震撼心灵的人间事件。

2021,光影将寰宇探索定格

2021年是我国航空航天和太空探索事业蓬勃发展的一年,月壤研究和样品展览不断推进,祝融号总是传来美图和喜报,载人航天和空间站建设成功创造历史,这一切的背后又依托系列火箭技术发展的支持。

月球火星探测

从2019年1月3日落月至今,嫦娥四号已工作近三年,继续刷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工作的纪录。嫦娥四号任务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并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合作。

嫦娥四号着陆器 来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嫦娥五号探测器月面采样 来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去年年末,嫦娥五号探测器为人类捧回21世纪的第一批月壤(1731克)。今年1月18日,国家航天局首次对外发布《月球样品管理办法》,共9章37条,包含月球样品保存、管理和使用的总体原则、信息发布、借用与分发、使用与返还、成果管理等方面内容。

来源 中国国家博物馆

2月27日上午10时30分,“月球样品001号·见证中华飞天梦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启幕,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向国家博物馆颁发月球样品001号证书。这意味着“嫦娥五号”带回来的月壤,正式入藏国博。

来源 @人民日报

据月壤容器设计师介绍,这个月球样品的容器材质为人造水晶,整体造型借鉴自国博馆藏的系列青铜“尊”造型,以体现稳重大方之感。

来源 @人民日报

内部造型由地球、中国地图、月球、月壤等组成。月壤储存在中心部位的空心夹层球体造型之中,通过填满在其中的月壤得以呈现形似月球的造型特征。

下部地球造型磨砂透光,其上中国地图造型透光突出,象征华夏大地对月亮的长久情意。特别是容器内设计了地球与月球间相隔9.9cm,取意古人所描绘的“天有九霄”,寓意中国探月突破极限、跨越“九重”,珍贵的月壤与精心设计的容器相得益彰。

2月26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大厅,工作人员正在筹备探月主题展览。邓伟 摄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根据纲要,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实施探月工程四期、星际探测等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航天局有关领导介绍,在“十四五”及后续一段时期,我国将开展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及月球科研站等工程任务或论证工作。

近距离观看月球样品。邓伟 摄

嫦娥五号带回来的珍贵月壤,在湖南省韶山市“安家”!

12月25日上午,嫦娥五号备份存储样品交接仪式在韶山市举行,国家航天局向湖南大学交接月球样品备份证书,这标志着探月工程月球样品备份存储韶山基地正式启用。

来源 新华社

“上天揽月”已不再是梦,对“邻居”星球的探索从未停歇。

2020年7月23日,我国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这是我国独立开展行星际探测的第一步,将通过一次发射实现对火星的“绕、着、巡”,即火星环绕、火星着陆、火面巡视。天问一号探测器总重约5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着陆巡视器主要包括进入舱和火星车。

此前,“天问一号”在距离火星约220万公里处,获取了首幅火星图像。来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2月5日20时,“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动机点火工作,顺利完成地火转移段第四次轨道中途修正,以确保按计划实施火星捕获。

2月10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顺利实施近火制动,完成火星捕获,正式踏入环绕火星轨道。期间,天问一号环绕器携带的中分辨率相机、高分辨率相机、矿物光谱分析仪等载荷陆续开展工作,对火星多维度探测。

南半球上方火星影像 来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北半球上方火星影像 来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3月26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两幅由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南、北半球火星侧身影像。图像中,火星呈“月牙”状,表面纹理清晰。

经过漫漫长路飞行,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的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

来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6月7日,国家航天局发布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任务着陆区域高分影像图。图像中天问一号着陆平台、“祝融号”火星车及周边区域情况清晰可见。

来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6月11日,国家航天局公布由“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着陆点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国印迹”和“着巡合影”等影像图。首批科学影像图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来源 新华社

7月9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由“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火星表面岩石、尘土及沙丘等特殊地貌的高清影像。

火星岩石 来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火星岩石和尘土 来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火星沙丘 来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21年5月15日成功实现火星着陆,截至8月15日,“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运行90个火星日(约92个地球日),累计行驶889米,所有科学载荷开机探测,共获取约10GB原始数据,“祝融号”火星车圆满完成既定巡视探测任务。

载人航天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清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广场举行。

来源 新华社

6时32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领命出征,开启为期3个月的飞行任务,并成为中国载人航天进入空间站阶段后的首批太空访客。9时22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点火起飞,准确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送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交会对接演示动画 来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15时54分,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随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18时48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来源 新华社

7月4日上午,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协同配合进行中国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刘伯明、汤洪波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成功出舱。这也是继神舟七号飞行乘组顺利完成出舱任务后,时隔13年,中国航天员再次执行出舱任务。

7月4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拍摄的两名航天员在舱外工作场面。来源 新华社

9月17日13点3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安全着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状态良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来源 新华社

紧邻其后,10月16日0时23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升空,照亮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收官之战正式打响!

来源 新华社

飞船内,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敬礼,启程,状态良好随后,飞船被火箭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作为进驻中国空间站“天宫”的第二批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展开为期6个月的太空工作生活,创造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长的新纪录。其中,王亚平将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也将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

径向交会对接示意图 来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神舟十三号飞船在发射约6.5小时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及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

翟志刚出舱画面 来源 新华社

王亚平出舱画面 来源 新华社

11月7日晚,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进行首次出舱活动,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着“飞天”舱外服将进行舱外作业,航天员叶光富在舱内配合支持。翟志刚出舱后说:“我已出舱,感觉良好”,随后王亚平说:“我一会儿出舱,感觉良好”,最后叶光富说:“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

来源 新华社

12月9日下午3:40,“天宫课堂”第一课将正式开始,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

来源 @人民日报

12月2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进行第二次出舱活动。18时44分,航天员叶光富打开舱门并率先出舱。18时51分,叶光富说:“我已出舱,感觉良好。”19时36分,航天员翟志刚也顺利出舱。这次是他第三次出舱,成为出舱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至此,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均已执行过出舱任务。

神舟十三号乘组仍在任务执行中。浩瀚宇宙,星光流萤,愿平安凯旋。

功不可没的火箭

每日一次卫星、飞船的功发射的后都离不开火箭研发技术的支持,从“一箭两星”到“一箭多星”,从国家力量研发到民营企业商业发射,都依托火箭技术的研制与进步。以我为桨,助你流连星河。

长征四号丙遥三十二运载火箭 来源 新华社

2021年2月24日10时22分,长征四号丙遥三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以一箭三星串联方式成功将遥感三十一号03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牛年首发”。

长四丙火箭矗立在塔架旁 孙公明摄

2021年3月13日10时19分,长征四号丙遥四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以一箭三星串联方式成功将遥感三十一号04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本次任务是2021年度长四型号的第3发任务,44天实施3次发射,再创高密度发射佳话。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 来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

4月27日11时20分,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以“一箭九星”的方式将齐鲁一号、齐鲁四号、佛山一号卫星等三颗主星和中安国通一号卫星、天启星座零九星、起源太空NEO-1卫星、泰景二号01星、金紫荆一号卫星和金紫荆一号02卫星等六颗搭载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长征火箭首次共享火箭发射任务取得成功。

本次发射的九颗卫星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总承包商提供发射服务。这也是长城公司首次创新商业共享发射模式,又称“拼车发射”,即在同一发火箭上为国内不同客户的不同卫星同时提供高可靠性、高性价比的发射服务。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来源 新华社

5月7日2时1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将遥感三十号08组卫星、天启星座12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长二丙火箭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的我国第一型“金牌火箭”,服役时间最长、用途最广、执行任务种类最多,主要用于发射低轨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可在西昌、酒泉、太原三个发射场执行任务。本次发射是长二丙火箭2021年的首次任务。

谷神星一号(遥二)运载火箭 来源 新华社

12月7日12时12分30秒,北京经开区商业航天企业星河动力航天公司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谷神星一号(遥二)运载火箭,顺利将五颗商业卫星精确送入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本次发射实现了国内民营火箭的首次连续成功和首次一箭多星商业发射的新突破。

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是星河动力航天自主研制的四级小型商业运载火箭,可为商业微小卫星提供质优价廉的定制化发射服务,是目前商业发射市场最具性价比与竞争力的小型运载火箭。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 来源 新华社

12月10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实践六号05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00次成功发射!

从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至2007年6月1日长征三号甲发射鑫诺三号卫星,长征火箭历经37年,实现了第一个“百发”。

2014年12月7日,长征四号乙成功发射中巴资源卫星,长征火箭用了7年时间,实现了第二个“百发”。

2019年3月10日,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中星6C卫星,用了4年多的时间,长征火箭实现了从200发向300发的跨越。

2021年12月10日,长征四号乙发射实践六号05组卫星任务圆满完成,仅用2年零9个月的时间,长征火箭又一次完成“百发”,抵达第400发的里程碑。

来源 新华社

北京时间2021年12月23日18时12分,我国在文昌发射场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十二号卫星01星、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 来源 新华社

据了解,这次任务是长征七号系列运载火箭2021年的第四次发射任务,也是2021年的收官之战。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作为长七系列火箭的抓总研制单位,一扫首飞失利阴霾,成功实现一年四发。

2020年,长七改遥一火箭发射失利。经过300多个日夜的努力,2021年3月12日,长七改遥二火箭成功复飞,随后,长七火箭圆满执行了两次空间站任务,打好中国空间站建设承前启后的关键之战,成功发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

12月30日0时43分,随着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九号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2021年,我国航天发射已全部收官,全年航天发射次数达到55次,位居世界第一,发射次数和航天器数量再创历史新高。 其中,航天科技集团今年共进行了48次发射,成功率100%,将上百颗(含搭载)航天器送入太空。

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 来源 新华社

近年来,中国人逐梦太空的步伐越走越快,无论从战略高度还是长远角度,无论是古时遥望的梦想还是当下军事科技民生的需求,我们进行太空探索和航天飞跃的脚步都不会停止。探索太空亦是了解自我。当我触摸银河,M78便不再遥远。

【相关文章】

这些光影定格2021 | 清澈的爱

这些光影定格2021 | 考古发现

这些光影定格2021 | 女性力量

这些光影定格2021 | 奥运相连

参考资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北京日报客户端、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科技日报等


编辑:吴越

打开APP阅读全文